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咏庭梅寄人》
分享数:99
朝代: 唐朝 | 作者:刘禹锡 | 类型:写花|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拼音
yǒng tíng méi rén
[ [ táng cháo ] ] liú
zǎo huā cháng fàn hán , , fán shí cháng suān       
shì shàng chūn , , zuò lìng fāng lán       
yāo táo dìng xiàng xiào , , yóu kěn huí kàn       
jun1 wèn diào jīn dǐng , , fāng zhī zhèng wèi nán
咏庭梅寄人注音
  • yǒng
    tíng
    méi
    rén
  • [
    [
    táng
    cháo
    ]
    ]
    liú
  • zǎo
    huā
    cháng
    fàn
    hán
    ,
    ,
    fán
    shí
    cháng
    suān
  • shì
    shàng
    chūn
    ,
    ,
    zuò
    lìng
    fāng
    lán
  • yāo
    táo
    dìng
    xiàng
    xiào
    ,
    ,
    yóu
    kěn
    huí
    kàn
  • jun1
    wèn
    diào
    jīn
    dǐng
    ,
    ,
    fāng
    zhī
    zhèng
    wèi
    nán
咏庭梅寄人古诗译文

早开的梅花常常遭受寒冷,繁多的果实常常苦涩发酸。为何在这春日里,却让芬芳的情意消散。艳丽的桃花定会嘲笑它,出游的歌女怎肯回头看它。你若问起用它来调味,才知道纯正的味道难以得到。

咏庭梅寄人古诗注解
  • 犯寒:冒着寒冷。
  • 繁实:繁多的果实。
  • 上春日:即春日。
  • 坐令:致使,使得。
  • 芳意阑:芬芳的情意消散。阑,尽。
  • 夭桃:艳丽的桃花。
  • 游妓:出游的歌女。
  • 调金鼎:调味。金鼎,古代炊具,常用来比喻宰相治理天下。
  • 正味:纯正的味道。
咏庭梅寄人创作背景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不过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这首诗可能是他借庭梅来抒发自己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慨,通过梅花的遭遇来影射自己在政治上的处境。

咏庭梅寄人古诗赏析

诗的前两句“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描绘了梅花早开却要经受寒冷,果实繁多却苦涩发酸的处境,暗示了梅花命运的坎坷。“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则表达了对梅花在春日里芬芳消散的惋惜,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通过与艳丽的桃花和游妓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寂寞和不被赏识。最后两句“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则将梅花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表明只有真正懂得其价值的人,才知道它纯正的味道难以得到,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咏庭梅寄人知识点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庭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咏庭梅寄人讲解

这首诗以庭梅为意象,将梅花的遭遇与诗人自身的经历相结合。梅花早开却饱受寒冷,果实苦涩,就如同诗人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却遭遇挫折。桃花的嘲笑和游妓的不屑,象征着那些不理解诗人的人。而“调金鼎”则代表了诗人渴望施展才华、为国家效力的愿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借物抒情,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自身价值的坚持。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