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秋夕不寐寄乐天》
分享数:94
朝代: 唐朝 | 作者:刘禹锡 | 类型:写景|写雨|写人|

洞户夜帘卷,华堂秋簟清。

萤飞过池影,蛩思绕阶声。

老枕知将雨,高窗报欲明。

何人谙此景,远问白先生。

拼音
qiū mèi tiān
[ [ táng cháo ] ] liú
dòng lián juàn , , huá táng qiū diàn qīng       
yíng fēi guò chí yǐng , , qióng rào jiē shēng       
lǎo zhěn zhī jiāng , , gāo chuāng bào míng       
rén ān jǐng , , yuǎn wèn bái xiān shēng
秋夕不寐寄乐天注音
  • qiū
    mèi
    tiān
  • [
    [
    táng
    cháo
    ]
    ]
    liú
  • dòng
    lián
    juàn
    ,
    ,
    huá
    táng
    qiū
    diàn
    qīng
  • yíng
    fēi
    guò
    chí
    yǐng
    ,
    ,
    qióng
    rào
    jiē
    shēng
  • lǎo
    zhěn
    zhī
    jiāng
    ,
    ,
    gāo
    chuāng
    bào
    míng
  • rén
    ān
    jǐng
    ,
    ,
    yuǎn
    wèn
    bái
    xiān
    shēng
秋夕不寐寄乐天古诗译文

夜晚卷起了门户的帘子,华丽的厅堂里秋凉的竹席透着清爽。萤火虫飞过池塘,留下一抹光影,蟋蟀的叫声在台阶周围萦绕。老旧的枕头好似能预知即将到来的雨,高高的窗户透露着天快要亮的信息。有谁能深谙这秋夜之景呢?只能遥遥地询问白乐天先生了。

秋夕不寐寄乐天古诗注解
  • 洞户:指深邃的门户。
  • 簟(diàn):竹席。
  • :萤火虫。
  • 蛩(qióng):蟋蟀。
  • 谙(ān):熟悉、知晓。
秋夕不寐寄乐天创作背景

刘禹锡与白居易交往密切,二人诗歌唱和颇多。这首诗创作于秋季的一个夜晚,刘禹锡辗转难眠,或许是秋夜的景象触动了他的情思,于是写下此诗寄给白居易,与友人分享秋夜独特的感受。

秋夕不寐寄乐天古诗赏析

诗的开篇“洞户夜帘卷,华堂秋簟清”描绘出秋夜的清幽之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萤飞过池影,蛩思绕阶声”,通过对萤火虫飞过池塘、蟋蟀在阶前鸣叫的细致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寂静与冷清。“老枕知将雨,高窗报欲明”则从生活细节入手,以老枕能预知雨、高窗透露天明的信息,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感知。最后“何人谙此景,远问白先生”,诗人因无人能与自己共赏此景而感到孤独,只能寄希望于远方的白居易,体现出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细腻,将秋夜的寂寥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秋夕不寐寄乐天知识点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豪劲,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这首诗运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色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老枕知将雨”,赋予老枕以人的感知能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秋夕不寐寄乐天讲解

这首《秋夕不寐寄乐天》是刘禹锡在秋夜难眠时写给白居易的诗作。诗人从多个角度描绘了秋夜的景象,既有视觉上的“萤飞过池影”,又有听觉上的“蛩思绕阶声”,还有触觉上的“秋簟清”。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清冷寂静,也让人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在创作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而结尾处对白居易的询问,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之间心灵相通的情谊。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刘禹锡诗歌的独特魅力,以及唐代诗人之间深厚的友情文化。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