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李忱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瀑布联句》
分享数: 886
朝代:唐朝 | 作者:李忱 | 类型: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拼音
bào lián
[ [ táng cháo ] ] chén
qiān yán wàn láo , , yuǎn kàn fāng zhī chū chù gāo       
huáng        jiàn néng liú zhù , , zhōng guī hǎi zuò tāo
瀑布联句注音
  • bào
    lián
  • [
    [
    táng
    cháo
    ]
    ]
    chén
  • qiān
    yán
    wàn
    láo
    ,
    ,
    yuǎn
    kàn
    fāng
    zhī
    chū
    chù
    gāo
  • huáng
     
    jiàn
    néng
    liú
    zhù
    ,
    ,
    zhōng
    guī
    hǎi
    zuò
    tāo
瀑布联句注解

  1.联句:赋诗时,人各一句或几句,合而成篇,称联句。
  2.出处:源头。
  3.作波涛:掀起波涛。

瀑布联句译文

  涓涓细流穿越千山万壑后,一起汇集在崖前形成瀑布,远看才知道它们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
  那些小小的溪涧怎么可能将它们留住呢?它们心向大海,立志成为滔天的巨浪。

瀑布联句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唐宣宗李忱因母亲地位卑下,侄子文宗、武宗常把他当成小丑戏耍。他用无言对待各种加诸于他的猜忌、打击,在艰难困苦中默默地忍受,但他并没有消沉。他逃避人世做了僧人。游行江淮,寻访名山禅院,一日,遇黄檗禅师,(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并与之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 当为续成之。’”遂有《瀑布联句》。

瀑布联句赏析

  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话共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砰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 古诗词学习网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关注我们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