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
分享数:102
朝代: 唐朝 | 作者:张籍 | 类型:写云|

江亭寒日晚,弦管有离声。

从此一筵别,独为千里行。

迟迟恋恩德,役役限公程。

回首吟新句,霜云满楚城。

拼音
shǐ 使 huí liú bié xiāng yáng kōng
[ [ táng cháo ] ] zhāng
jiāng tíng hán wǎn , , xián guǎn yǒu shēng       
cóng yàn bié , , wéi qiān háng       
chí chí liàn ēn , , xiàn gōng chéng       
huí shǒu yín xīn , , shuāng yún mǎn chǔ chéng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注音
  • shǐ
    使
    huí
    liú
    bié
    xiāng
    yáng
    kōng
  • [
    [
    táng
    cháo
    ]
    ]
    zhāng
  • jiāng
    tíng
    hán
    wǎn
    ,
    ,
    xián
    guǎn
    yǒu
    shēng
  • cóng
    yàn
    bié
    ,
    ,
    wéi
    qiān
    háng
  • chí
    chí
    liàn
    ēn
    ,
    ,
    xiàn
    gōng
    chéng
  • huí
    shǒu
    yín
    xīn
    ,
    ,
    shuāng
    yún
    mǎn
    chǔ
    chéng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古诗译文

江边亭子在寒冷的夕阳下显得格外冷清,管弦乐器奏出了离别的声音。从这一次筵席分别后,我就要独自踏上千里的行程。我迟迟地留恋着您的恩德,却又被公务所限制不能久留。回首吟诵着新创作的诗句,只见霜云布满了楚地的城池。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古诗注解
  • 江亭:江边的亭子。
  • 寒日:寒冷的日子,这里指傍晚寒冷的太阳。
  • 弦管: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
  • 离声:离别的曲调。
  • 一筵:一次筵席。
  • 迟迟:缓慢的样子,这里形容留恋不舍。
  • 恩德:恩情和德泽,指李司空对自己的关照。
  • 役役:形容不停忙碌的样子。
  • 公程:公务规定的行程。
  • 回首:回头。
  • 霜云:结霜时节的云。
  • 楚城:襄阳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称楚城。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张籍完成出使任务返回途中,在襄阳与李司空分别时所作。李司空可能是当地的官员,对张籍有所关照。张籍在离别之际,有感于李司空的恩德,同时又因公务在身不得不离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古诗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凄凉。开篇“江亭寒日晚,弦管有离声”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傍晚在江边亭子中,音乐奏出离别的场景,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从此一筵别,独为千里行”点明了分别的事实和自己即将独自远行的孤寂。“迟迟恋恩德,役役限公程”则表达了诗人对李司空恩德的留恋以及被公务所限不能久留的无奈。最后“回首吟新句,霜云满楚城”,诗人回首吟诵新句,看到的却是布满霜云的楚城,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哀愁和旅途的凄凉。整首诗情景交融,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完美结合,读来令人动容。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知识点

1.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自然,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

2. 襄阳在古代是军事和文化重镇,属于楚地,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3. 古诗中常常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本诗中的“寒日”“霜云”等。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讲解

这首诗是张籍在离别时所作,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官员身不由己的无奈。诗中先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凄凉的氛围。接着直接表达了分别的事实和自己的行程安排。然后着重强调了对友人恩德的留恋以及公务的限制,使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矛盾。最后以景结情,用霜云满楚城的景象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哀愁。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细腻,是一首优秀的离别诗。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