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题玉像堂》
分享数:86
朝代: 唐朝 | 作者:张籍 | 类型:写人|

玉毫不着世间尘,辉相分明十八身。

入夜无烟灯更好,堂中唯有转经人。

拼音
xiàng táng
[ [ táng cháo ] ] zhāng
háo zhe shì jiān chén , , huī xiàng fèn míng shí shēn       
yān dēng gèng hǎo , , táng zhōng wéi yǒu zhuǎn jīng rén
题玉像堂注音
  • xiàng
    táng
  • [
    [
    táng
    cháo
    ]
    ]
    zhāng
  • háo
    zhe
    shì
    jiān
    chén
    ,
    ,
    huī
    xiàng
    fèn
    míng
    shí
    shēn
  • yān
    dēng
    gèng
    hǎo
    ,
    ,
    táng
    zhōng
    wéi
    yǒu
    zhuǎn
    jīng
    rén
题玉像堂古诗译文

玉像纯净,不沾染世间的一丝尘埃,那十八身佛像的光辉形象清晰分明。到了夜晚,没有烟雾干扰,灯火更加明亮美好,佛堂之中只有诵读经文的人。

题玉像堂古诗注解
  • 玉毫:原指佛眉间的白毫,这里代指玉像。
  • 世间尘:世间的尘埃,比喻世俗的污浊。
  • 辉相:指佛像的光辉形象。
  • 十八身:通常指十八罗汉,这里可能是泛指堂中的众多佛像。
  • 转经人:诵读经文的人。
题玉像堂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朝,当时佛教盛行,寺庙遍布各地。作者可能在游览寺庙时,被玉像堂中玉像的纯净庄严以及夜晚佛堂的静谧氛围所感染,从而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或许是他对佛教文化的一种感悟和赞美。

题玉像堂古诗赏析

这首诗意境清幽,充满了禅意。首句“玉毫不着世间尘”,以玉像的纯净来象征佛教的超脱世俗,给人一种空灵、圣洁的感觉。第二句“辉相分明十八身”,描绘出玉像堂中佛像的光辉形象,展现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入夜无烟灯更好”,通过描写夜晚无烟火干扰,灯火更明亮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佛堂的静谧和安宁。最后一句“堂中唯有转经人”,以转经人的存在,突出了佛堂的清净和修行的专注,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祥和。整首诗用词简洁,却生动地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佛教意境。

题玉像堂知识点

张籍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易自然。这首诗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唐代,许多诗人都与佛教有一定的渊源,佛教的思想和意象常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同时,诗中的“玉毫”“十八身”等词汇都与佛教文化相关,了解这些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中蕴含的佛教文化内涵。

题玉像堂讲解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玉像堂为背景,通过对玉像、佛堂环境以及转经人的描写,展现了佛教的清净与庄严。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结合唐代的佛教文化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此外,我们还可以学习诗人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