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郊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送青阳上人游越》是孟郊在仕途不顺时所作的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先描绘了自己在秋风中白发苍苍、官职低微的凄凉处境,接着劝慰江僧不必叹息,因为所在的溪县本就寂寞。这里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有对江僧的安抚。中间部分“楚思物皆清,越山胜非薄”,从自身的情绪中跳脱出来,转而描绘越地的美好,为下文的情感对比做铺垫。“时看镜中月,独向衣上落”,以景语作情语,将诗人的孤独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
作者:李贺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从表面看是在描写钓鱼的场景,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开篇的秋景和仙人意象,为诗歌奠定了神秘的基调。中间的钓鱼细节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而后面引用的典故,则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詹子代表着一种对技艺和友情的追求,龙阳君则象征着失宠的悲哀。最后楚女的泪水,可能是诗人自己情感的外化,也可能是对世间不幸女子的同情。整首诗需要我们深入体会其中的意象和典故,才能理解诗人的真正意图。
作者:张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贾客乐》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从内容上看,它以商人的生活为线索,展现了唐代商业活动的一个侧面。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例如,对商人生活场景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他们在船上忙碌、祭祀、计算钱财等情景。而将商人与农夫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不公平。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还体现在生活的自由和压力上。诗人通过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社会的一个切...
作者:吕温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以山樱为线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从山樱的早开,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的才华和抱负,他如同这早开的山樱,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绽放光彩。而山樱在幽处无人欣赏的孤独,也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理解和赏识的苦闷。诗人对山樱的怜惜和敬意,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品格的一种肯定和坚守。同时,“恐惊轻薄儿”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的警惕和不屑。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作者:纳兰性德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词是纳兰性德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象来烘托情感,上阕的景语其实都是情语,为下阕的抒情做了铺垫。在表达情感时,他没有直白地宣泄,而是通过“情多情转薄”这样的矛盾表述,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词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情感状态和审美情趣。清朝时期,诗词创作依然繁荣,文人雅士们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营造。纳兰性德的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作者:范成大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横塘》是范成大的经典之作。诗的开篇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但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石桥和朱塔的“依然”与年年送客的“年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事的变迁。而结尾的“细雨垂杨系画船”更是神来之笔,细雨和垂杨营造出一种朦胧、伤感的氛围,画船则象征着友人的离去。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让读者在品味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不舍。
作者:刘禹锡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以牡丹为主题,通过想象和赞美,展现了牡丹的美丽和独特。诗人将牡丹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诗歌更具奇幻色彩。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如“天教晚发赛诸花”,将上天拟人化,赋予牡丹与其他花朵竞争的意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
作者:张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从诗句的构成来看,前两句描绘了山中白天的活动,展现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后两句则将视角从白天转换到傍晚,从户外回到室内,通过“见题名”这一细节,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诗歌富有生活情趣。整首诗虽然简短,但却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山中生活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在自然中忘却尘世烦恼、享受闲适时光的心境。对于学习古诗词的人来说,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范例,学习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生动的场景,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来增添...
作者:蒋捷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词是蒋捷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寒夜中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抒发了他的壮志豪情和高洁品格。在学习这首词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词中的典故,体会诗人运用典故所表达的情感;二是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三是体会诗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张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张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春日里樱桃花盛开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娇艳的花朵和人们围绕着树观赏的热闹景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花的美,而是通过写雨后的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来衬托花的魅力,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诗中的人们一样,用心去发现身...
作者:萧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是萧衍的代表作之一,其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比兴、描写和抒情等多种手法。开篇的比兴句不仅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氛围,也为下文引出少女形象做了铺垫。在描写少女时,诗人从外貌、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刻画,使少女的形象栩栩如生。最后,通过暮春落花的景象,将少女的青春易逝和孤独寂寞推向了高潮,引发读者的共鸣。整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意味深长,体现了南北朝乐府诗的独特魅力。
作者:孟郊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是孟郊向张建封表达自己的敬仰和请求帮助的作品。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如用水和木来比喻人对环境的依赖,用“空桑弦”象征高尚的境界和美好的追求。孟郊在诗中一方面展现了自己的谦逊和对张建封的尊崇,另一方面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机会、施展才华的愿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时,常常通过向权贵献诗来寻求出路,同时也能感受到孟郊诗歌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作者:王维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王维这首送别诗,先以大海的广阔和未知引出友人的归乡之旅。接着通过想象友人在海上的情景,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寂。诗中的神话意象不仅增添了奇幻色彩,也暗示了大海的凶险。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和对未来联系的担忧。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有对分别的不舍。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作者:曹雪芹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从文学角度看,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春恨秋悲”对“花容月貌”,“皆自惹”对“为谁妍”,形式上非常整齐美观。从内容上看,它揭示了《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即使有如花的容颜,也难以逃脱悲惨的结局。这副对联就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了理解《红楼梦》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大门。
作者:汉无名氏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梁甫吟》以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方式讲述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从文学角度看,它采用了叙事诗的形式,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故事的全貌。诗中对三位勇士的描写,“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他们的非凡才能。而他们最终却因谗言和一个巧妙的计谋而丧命,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从历史角度看,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晏子作为国相,为...
作者:程垓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词围绕着爱情的回忆与消逝展开。开篇直接点明回忆的羞涩,勾起读者兴趣。上阕详细描绘往昔的美好场景,让读者能感受到当时的甜蜜氛围。下阕通过“谁料”等词,突出世事的无常和爱情的脆弱。“天易老,恨难酬”将个人的遗憾上升到对时光的感慨,使情感更具深度。最后以蜂燕不解人愁作结,将词人的孤独哀愁推向高潮。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词。
作者:王维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前半部分主要是写景和写人,描绘了早春的自然景色和少女的活动,为后半部分抒发少女的相思之情做铺垫。在写景方面,王维用词精准,如“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仅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象。在写人方面,通过对少女动作、心理的描写,使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情感表达上,少女的情感变化细腻而真实。从最初的欢快游玩到后来的相思忧愁,这种情感的转变自然而流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少女内心深处...
作者:先秦无名氏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敝笱》这首诗是《诗经·齐风》中的一篇。诗的开篇以“敝笱在梁”起兴,描绘了一个破旧的鱼篓放在鱼梁上却无法拦住鱼的场景,以此来比喻鲁桓公无法约束文姜。接着,诗中描述了文姜回娘家时随从众多的情景,“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形象地表现了文姜的骄纵和放肆。整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对文姜的丑行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们对这种不道德行为的批判。
作者:先秦无名氏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徐人歌》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以季札挂剑这一具体事件为背景,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友情和承诺的坚守。在当今社会,诚信和重情重义同样是非常宝贵的品质。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在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珍惜身边的友情。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窗口。
作者:陶渊明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整体上为我们展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和与外界交往的稀少。“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体现出诗人主动隔绝世俗干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中间部分描写了诗人与邻里的日常交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画面感十足,描绘出诗人穿梭在乡野间与邻里相见的情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