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朝乐府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同学们,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首《大子夜歌》。诗的前两句“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给我们描绘了一种用乐器伴奏唱歌的场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宴会上,乐师们弹奏着丝竹乐器,歌者们随着音乐放声歌唱,那声音清脆悦耳。但是,诗人话锋一转,“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告诉我们,其实那些没有乐器伴奏,随口唱出的歌谣才是最妙的。因为歌谣里的声音和气势都是从歌者内心发出来的,是最真实、最动人的。这就告诉我们,真...
作者:孟郊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以诗人拜访智远禅师为线索,展现了禅师高深的佛法境界和禅院宁静的氛围。诗中多处运用佛教术语,如“禅心”“三界”“毒龙”等,体现了佛教思想对诗人的影响。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在与禅师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佛法的魅力,渴望摆脱世俗的困扰,追求心灵的解脱。然而,由于自身的身份(名挂儒宫),他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佛法修行中,这种矛盾的心情在诗的结尾处得以体现。整首诗不仅是对禅师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
作者:韩翃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从“半身映竹轻闻语”,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翠竹摇曳,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同时还能听到她轻柔的话语声,这不仅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也让女子的形象增添了几分神秘。“一手揭帘微转头”则进一步刻画了女子的动作,她掀开帘子、微微转头的瞬间,尽显娇羞与灵动。后两句“此意别人应未觉,不胜情绪两风流...
作者:刘时中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小令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如欣赏野花、品尝村酒、耕种田地等,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同时,用“红缨白马”象征富贵和权势,表明自己对这种生活的不适应和抵触。这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学习这首小令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元曲这种文学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未知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线索,通过对自身遭遇和楚国现状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身处乱世的忠臣的痛苦与无奈。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通过注解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从而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其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悲愤。再者,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烘托情感的作用。最后,结合创作背景,...
作者:刘禹锡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以庭梅为意象,将梅花的遭遇与诗人自身的经历相结合。梅花早开却饱受寒冷,果实苦涩,就如同诗人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却遭遇挫折。桃花的嘲笑和游妓的不屑,象征着那些不理解诗人的人。而“调金鼎”则代表了诗人渴望施展才华、为国家效力的愿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借物抒情,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自身价值的坚持。
作者:张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春日图景。诗人通过描写琵琶台的景色和自己的活动,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从写景来看,“台上绿萝春”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春天的生机;从写人来看,“闲登不待人”“著履戴纱巾”突出了诗人的悠然自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同时也能感受到唐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和对生活细节的捕捉。
作者:张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开头就点明了宿云亭的特点——清净和虚明,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卷帘”这一动作,仿佛是诗人主动打开与自然沟通的窗口,而“无俗客”则突出了这里的纯净,没有世俗的纷扰。最后“应只见云来”,云象征着自由、闲适,诗人以云为伴,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宿云亭中,感受那份清幽与宁静,体会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爱。
作者:刘禹锡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和西川李尚书对孔雀及薛涛的伤怀之作。诗歌开篇就用“玉儿”的典故,将薛涛的逝去渲染得凄美动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美好事物的易逝。孔雀的“翠羽先随秋草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伤的氛围。后两句中,芙蓉花上的露珠被诗人赋予了情感,仿佛是美人伤心的红泪,这一意象的运用,将诗人的悼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艺术手法上运用典故和以景结情,值得细细品味。
作者:刘禹锡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围绕鹤展开,以鹤自喻或喻人。诗的开篇描绘了鹤的形象,洁白的鹤跟随太守之船而来,给人一种高雅、超凡脱俗的感觉。这可能暗示着诗人或所咏之人有着高尚的品格和不凡的气质。“青云意长在”一句,点明了鹤(也就是诗人或所咏之人)心中始终怀有高远的志向,尽管与沧海分别已久,但志向从未改变。“留滞清洛苑,裴回明月天”,描绘了鹤如今的处境,它被困在清洛苑中,只能在明月下徘徊。这可能象征着诗人或所咏之人在现实中遭...
作者:刘禹锡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以白马津头的春日景象开篇,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宁静而略带惆怅的基调。归雁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感,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柳营中的军中戏与江南三月的禊事形成的强烈反差,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对江南那种充满生机和欢乐氛围的向往。从文学角度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突出。同时,诗句简洁明快,却能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展现了刘禹锡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作者:刘禹锡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刘禹锡这首诗以和诗的形式,围绕孔子的生平遭遇和后世对他的尊崇展开。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展现了孔子怀才不遇的困境,同时又肯定了他思想的价值。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在现实中,虽然朝廷对孔子进行祭祀等尊崇活动,但诗人认为这些可能只是表面的形式,而没有真正重视孔子思想的精髓。这也反映了刘禹锡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察和
作者:张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表面上看,它描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人们在凤凰楼下欢乐聚会,而诗人因为生病,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与他人不同,从而留意到了蝉声。但从深层次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心境和人生态度。在热闹的环境中,诗人却能保持内心的清醒,关注到那些被他人忽略的细微事物,这体现了他的敏锐和细腻。同时,诗中的蝉声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内心孤独的象征,即使身处欢乐之中,也无法完全摆脱内心的寂寞。通过这首...
作者:陶渊明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和刘柴桑》是陶渊明酬答友人之作。诗中陶渊明先是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因亲友的缘故而有所迟疑。随后描写
作者:刘禹锡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以牡丹为切入点,通过描写友人错过牡丹盛开的情景,抒发了离别之愁。诗人没有直接写离别之苦,而是借助牡丹这一美好事物,委婉地表达了情感。诗中的“天涯”并非实际的距离,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孤独和遗憾。这种以景衬情、借物抒情的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体会。
作者:刘禹锡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将琴音、禅思与秋夜之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从琴音中感悟禅意,是诗人的独特体验。“真僧不见听时心”一句,让我们明白禅意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后两句的写景,既是实写秋夜之景,又有象征意义,白云、苍梧、湘水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和对宁静、高远境界的向往。
作者:张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听夜泉》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晚在山林中聆听泉水声的情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被夜晚的泉声所吸引,他独自起身去探寻这声音的源头。在探寻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有怀疑、有害怕,但更多的是对这美妙泉声的好奇和喜爱。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常常在月光下来到这里,享受这份宁静,即使没有旁人陪伴也能待到天明。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学习这...
作者:方干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从一个生活中的小视角切入,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体验。诗中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在家中等待亲人归来的人,也可能是漂泊在外思念亲友的游子。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平实的语言打动人心。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对离别的重视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在学习这首诗时,要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场景来传达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在不同时代的共鸣。
作者:曹植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吁嗟篇》是曹植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开篇以“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发出强烈的感叹,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接着,诗人详细地描写了转蓬的漂泊历程,从“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到“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转蓬的漂泊不定,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坎坷命运。“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宁愿像中林草一样与根相连,即使被野火焚...
作者:卢仝
| 类型:讲解
| 0阅读
|
这首诗围绕着时光、人生和理想展开。诗人先感慨时光的流逝,强调过去不可追,现在也转瞬即逝,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接着,通过描写自己壮志未酬、生活困窘的状态,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对周公、孔子等圣贤的质疑,并非是对他们的否定,而是在自己怀才不遇的背景下,对贤圣之道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一种感慨。诗中对“薄夫”和自己的对比,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自己的清高。最后,诗人虽然流露出消极的情绪,但“生人莫负平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