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役是什么意思
革役的解释 革役怎么读
"革役"词语拼音:gé yì,注音:ㄍㄜˊ 一ˋ,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G,缩写:gy
革役
【革役】的含义
"革役"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强制性的赋税制度。具体来说,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户籍制度**:在中国古代,以户籍为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户是家庭的基本单位,而“户”是指所有居住的人口。
2. **租庸调制**(或称"两税合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税制度,由地方官员征收与中央国家的赋税。其中,“租”指按亩征收的田租;“庸”是地税的一部分;“调”则是对农民进行定期的土地交换。
3. **徭役**:在古代,军队驻守的地方会强制征发民工来完成军事任务或者维护边疆安宁。这种制度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
4. **赋税**:包括直接的财产和实物(如牛羊、粮食等),以及间接的物品税,如杂项和其他赋役。
5. **刑徒**:古代对劳动人民强制劳役的一种形式,是被征发到特定地点的工人们。刑徒的待遇通常比普通民工人低。
6. **丁税**:在某些地区,“丁”指的是人口,因此“丁税”意味着向人口征收赋税。这是比较严厉的形式之一,用来支付军费或维护边疆安全。
7. **租庸调制与改徭**:这种制度的改革和补充中加入了新的内容,通过增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及加强对农民生产的监视来维持国家财政稳定。
总的来说,“革役”一词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在税收管理方面的一种保守、严厉的态度,强调了法律和强制性征税的重要性。
革役词语的网络解释
“革役”原指中国古代对农民、奴隶实行的徭役。现多用于比喻或形容各种强制性手段,如政府向公民施加的道德上、法律上的强制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