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牍是什么意思
公牍的解释 公牍怎么读
"公牍"词语拼音:gōng dú,注音:ㄍㄨㄥ ㄉㄨˊ,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公牘,首字母:G,缩写:gd
公牍
【公牍】的含义
"公牍"是古代行政官署的一种文书,用来记录和传达官方命令、事务等。在古代中国,包括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清时期,政府机关都使用这种文书来传递政务信息。
"公"在这里指的是正式的、公开的或公共的;"牍"则是指竹简或其他书写材料制成的纸张。
因此,“公牍”一词代表的是用竹简等纸质资料记录的官方文书。在古代,这些文书中往往涉及国家的重大决策、法规执行、地方政务等多种事务,是政府行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公牍”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具体使用环境。例如,在唐朝,“公牍”指的是与皇帝有关的文书,而到了宋朝,则更接近于今天的文件格式。
公牍词语的网络解释
"公牍"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公"和"牍"。在这里,"公"指公正、公平;而"牍"则指的是文书或公文。
在古代,公牍是一种用于记录国家公务活动或者处理政务事务的正式文件。它标志着一种规范有序的行为,并且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因此,"公牍"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按照规定形式制作、传递和管理的官方文件。
例如:"公牍是朝廷衙门里的公文,由主管官员拟定并签署;而'衙门里'就是指政府大楼或者正式办公的地方。"
在现代的语言中,"公牍"通常与政务或公务相关的词语相关联。比如,提到"公牍工作"、"公牍程序"等。不过,在不同的语境和应用场合,"公牍"可能指的是更广泛的概念,如官方的文档、文件或记录等。
总的来说,“公牍”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概念,常用于描述依法、正规、规范的文书材料,是公共权力机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