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唐捐是什么意思

功不唐捐的解释 功不唐捐怎么读

"功不唐捐"词语拼音:gōng bù táng juān,注音:ㄍㄨㄥ ㄅㄨˋ ㄊㄤˊ ㄐㄨㄢ,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G,缩写:gbtj

功不唐捐
词语 功不唐捐 繁体
拼音 gōng bù táng juān 注音 ㄍㄨㄥ ㄅㄨˋ ㄊㄤˊ ㄐㄨㄢ
词性 无词性 词式 无词式
首字母 G 缩写 gbtj
近义词 暂无
反义词 暂无
组词

【功不唐捐】的含义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在汉武帝时期,他大力提倡“仁政”,要求各级官吏都要廉洁奉公、无有过错,否则就无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武帝对贪污受贿的人进行了严厉惩处,并且规定凡是犯有罪过的官员必须上奏告发并处以相应的刑罚。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功业完成后并未受到任何损失或影响。 不过请注意,这里的"功不唐捐"是一个比喻的意思,即功名或者荣誉等表面上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并不一定非常成功或没有遭受任何挫折的情况。

功不唐捐词语的网络解释

"功不唐捐"是成语“功不唐捐”的原义,出自《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天行有常,人行无辙,不会有什么奇特的情况出现。典故的主人公没有意识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就失去了自我超越的能力和机会。在这里,“功”是做事情的意思,“不唐捐”是指不能用武力去夺取什么;“捐”的意思是指放弃。比喻做事缺乏雄心壮志,只求一时成功而不知可以长久维持。“功不唐捐”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人不可能有持久的辉煌、长时期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只能在短期有所成就、迅速取得好成绩后就告终。 功不唐捐,意思就是能做好的事情没有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