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调是什么意思
黄钟调的解释 黄钟调怎么读
"黄钟调"词语拼音:huáng zhōng diào,注音:ㄏㄨㄤˊ ㄓㄨㄥ ㄉ一ㄠˋ,词性:介词,词式:无词式,繁体:黃鐘調,首字母:H,缩写:hzd
黄钟调
【黄钟调】的含义
"黄钟调"是指在中国古代乐曲中,由古琴、琵琶和筝演奏的一套和声结构。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黄钟"是《诗经》中的一种诗歌体裁,类似于汉赋中的《天问》。它的特点是音高一致,旋律和谐而深远,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表现力。
"黄钟调"由古琴、琵琶和筝三种乐器组成,每种乐器代表一种不同的声韵关系。古琴代表低沉清丽的声音;琵琶则以弦的振动为主要特征,发出的是清脆悦耳的音色;筝则是以弦上弹拨的方式,产生出柔和而悠扬的旋律。
这种乐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它被称为"四声入律"(即《九歌》中"大韶"一章)。在宋朝,"黄钟调"成为了宫调中的第三类,被列于八音之首,仅次于“金”和“丝”。
现代的音乐理论家将古琴、琵琶和筝演奏的和声称为"雅乐三声",而把古代音乐体系中的一套和声结构称为"黄钟调"。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中,“雅”和“乐”,与“黄钟”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总的来说,黄钟调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标准和艺术境界。
黄钟调词语的网络解释
"黄钟调"是形容音乐或戏曲作品中常见的音符“黄钟”的调式。在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中,"黄钟调"是指从高到低的旋律关系。在西洋乐谱中,“黄钟”即C大调,在中国的古琴曲《流水》里,其乐音声律为:Bb-Ab-C-E,即Bb比A小三度轻C大七度;同时,由于中国音乐文化中音阶、和弦等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十二平均律,并且在古琴演奏方法上也有许多东西受到西方的影响,所以在中国古乐曲《流水》里,Bb是低音,“水”与“大调”合流,即从高到低的旋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