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德是什么意思
九德的解释 九德怎么读
"九德"词语拼音:jiǔ dé,注音:ㄐ一ㄡˇ ㄉㄜˊ,词性:量词,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J,缩写:jd
九德
【九德】的含义
"九德"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春秋末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其中“九德”作为一个比喻,是用来形容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窥镜而自视,则不见矣。”
在这个成语中,“九德”指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九德”与"九山"相对应,其中“九山”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状态,如水、山、风等。庄子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和谐共处、天人一体的追求。
庄子认为,在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各种形态的事物,但这些事物之间却无法直接相连接。他的理想境界是“九德”——在自然界的层面,“一物归其根”,这种归结于它的内在本质,最终能够让人达到一个与自然状态完全一致的状态。“九德”在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宇宙间万物的统一。
总的来说,“九德”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形容一种和谐、平衡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九德词语的网络解释
"九德"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德才兼备。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曲礼上》:“人者,宜乎其九德。”用来形容一个人才品优良,德才兼备。这个成语寓意着无论个人修养如何低下,只要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终会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