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宁是什么意思
鸡犬不宁的解释 鸡犬不宁怎么读
"鸡犬不宁"词语拼音:jī quǎn bù níng,注音:ㄐ一 ㄑㄨㄢˇ ㄅㄨˋ ㄋ一ㄥˊ,词性:成语,词式:无词式,繁体:雞犬不寧,首字母:J,缩写:jqbn
鸡犬不宁
【鸡犬不宁】的含义
"鸡犬不宁"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它描述了两个主人公在对话时的一幕,一个是周朝的大臣子思,另一个是齐国的王孙公子。他们正谈论着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
周朝的大臣子思对一个具体而微的小问题十分不满,他觉得自己的建议不够合理或者不全面,于是决定向周天子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然而,尽管这个建议得到了天下的认可和接受,但很快又出现了另一个想法,认为这个小建议可以得到更大的支持。
王孙公子却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他认为只要有一个好的建议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他因此对这个小问题表现出了一种不耐烦的神色,甚至决定不再提这个话题了。就这样,他们之间的对话变成了一个空洞的讨论,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这个成语用在形容环境或社会上,往往用来描述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混乱、不安或者不舒适的状态。它传达的意思就是说,即使在看似和谐的地方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扰。
鸡犬不宁词语的网络解释
"鸡犬不宁"是形容人或事物环境十分恶劣、生活困难的状态。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文人陆游的一首诗《放翁词》:“放翁失群去,鸡犬不宁居。”陆游用这个成语表达他身处困境时的愁苦心情和无奈,同时也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所以"鸡犬不宁"可以理解为一种令人忧心忡忡、四处奔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