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力凋敝是什么意思
民力凋敝的解释 民力凋敝怎么读
"民力凋敝"词语拼音:mín lì diāo bì,注音:ㄇ一ㄣˊ ㄌ一ˋ ㄉ一ㄠ ㄅ一ˋ,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M,缩写:mldb
民力凋敝
【民力凋敝】的含义
“民力凋敝”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刑法志》:“(楚)元兴二年四月,诏曰:‘今欲伐其方与,而未闻民力凋敝之论。’”后因用作评价官吏轻薄的成语。
一、解释
“民力”,指人民生活和生产力。《礼记·曲礼》:“故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汉,大夫受命于伯庸,士受命于群臣。”(群臣,泛指百姓)。
《史记·商君列传》:“……此其所以为王者,非有仁者而心不足也。民力不休,无复我之国;天子不能息兵,诸侯或连衡,谋诈相成,此所谓‘民力凋敝’。”
二、典故
汉武帝时期,因黄巾军的破坏,朝廷已无力抵御了,黄巾军首领张角在洛阳自称天皇,称皇帝,并宣布“我乃汉之文景也”。从此,朝廷开始实行削藩政策,派兵镇压黄巾。黄巾军领袖许都等人率领大量武装力量,准备反抗朝廷的统治。他们对中原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杀戮无数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灾难。
三、历史
“民力凋敝”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指当国家实力不强时,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四、现代用法
现在一般用于形容经济不发达或政治上相对困难的情况。例如:“中国经济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民力凋敝”。
民力凋敝词语的网络解释
民力凋敝是指由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导致社会经济整体衰退的现象。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说因为各种原因,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整个社会普遍处于低落的状态。
"民力凋敝"一词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形容战乱、饥荒等恶劣的环境状况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无力抗争。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以描述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出现衰退的现象。例如,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导致当地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在一些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城市,医疗条件、教育水平等都相对落后。
总的来说,民力凋敝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整体下降的状态,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悲观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