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台是什么意思
戍台的解释 戍台怎么读
"戍台"词语拼音:shù tái,注音:ㄕㄨˋ ㄊㄞˊ,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戍臺,首字母:S,缩写:st
戍台
【戍台】的含义
"戍台"是成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其含义为:
1. 戒严: 《三国志·吴志》:“此军士既知誓而戒严也。”意思是军队士兵已经明白约定誓词的内容,即将遵守。
2. 留守: 《后汉书·班彪传》:“是时常侍、中正等并为群臣,皆素服,立祠祀之。及大将军邓骘置郡,闻其名,并令校尉留戍台。”意思是当时,主将邓骘将郡守设在边疆的军帐,让军队驻扎在那里。为了防止敌人接近、袭击,就把士兵们安排在营垒中,让他们继续坚守。这里指军队中的官员和文臣。
3. 保安:《汉书·张汤传》:“今所为武略,非也。”意思是如今要做的事情不是这样的,因为现在国家有了稳定的局势。
"戍台"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在边境守卫的将领或文官,在边疆驻扎的地方保卫边疆的情况。
戍台词语的网络解释
"戍台"在古诗词和现代汉语中经常被用来指代边防固守。它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诗,其中写道:“戍楼直上四重云,明月何曾照戍台。”这里的“戍台”意思是古代边疆的要塞或者防御工事。
在现代社会中,“戍台”可以泛指国家或地区面临重要危机的状态。例如,在中国大陆,“戍台”主要指新疆地区、西藏自治区等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问题;在中国香港和澳门,也常有类似的表述。
“戍台”一词常常用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比喻或象征意义,表达一种对边疆的忧虑以及国家治理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