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是什么意思
身教重于言教的解释 身教重于言教怎么读
"身教重于言教"词语拼音:shēn jiào zhòng yú yán jiào,注音:ㄕㄣ ㄐ一ㄠˋ ㄓㄨㄥˋ ㄩˊ 一ㄢˊ ㄐ一ㄠˋ,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S,缩写:sjzyyj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的含义
"身教重于言教"是一个成语,来源于儒家学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教育或影响他人时,言行应当一致,即以身作则,先做榜样,然后再通过语言或其他形式去引导和启发。
在古代,孔子提出了这一理念,他认为:“上士闻之,有耻焉;中士闻之,若薪;下士闻之,若渴。”意思是说,在学习上,上等的士人比知识渊博的人更懂得谦虚、谨慎。他们知道要学的东西要经过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掌握,而不能仅仅通过口才就能轻易理解。
孔子还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是代表他的思想和观点的,如果他自己的行为能够做到言行一致,那么其他人就更容易按照他的思路和态度行事。在教育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正确做法和错误之处。
"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在教学或领导方面都值得我们重视和践行。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行为来示范和引导他人,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我们的理念和价值观。
身教重于言教词语的网络解释
"身教重于言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和激励他人。这句话强调了在教育和引导他人时,要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感染和启发别人。
这种说法源自孔子的说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是那么的言行一致,那么他就可以直接地指导他人。而若他的话没有做到言传身教,那即使他说得再好也未必能起到作用。
因此,在教育和引导人们时,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染学生,而不是仅仅依靠语言上的教导。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识、行为和品德,并且更有效地传递知识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