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是什么意思
三藩的解释 三藩怎么读
"三藩"词语拼音:sān fān,注音:ㄙㄢ ㄈㄢ,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S,缩写:sf
三藩
【三藩】的含义
"三藩"是中国历史上对三个主要的藩国及其附属地区的统称。这个概念与三国时代所形成的“三分天下”的局面有关,即西晋、东晋和南朝时期的三个政权,分别是前秦、后秦和北魏。
具体来说,“三藩”是指:
1. 前秦(236-439年):前秦在西晋灭汉以后分裂为几个部分。它是一个偏居于北方的分裂政权,曾统治过今天的山西北部及西北部。但是,在公元439年之后,它又受到了东晋和北魏的夹击。
2. 后秦(260-316年):后秦在西晋分裂时继续分裂为几个部分,一直占有着北方大片地盘,并称自己是“南中”,后来与北魏交战,最终被统一。它是一个偏居于南方的分裂政权。
3. 北魏(250-420年):北魏是在东晋、后秦和前秦之后再次分立,其建立者是孝文帝拓跋宏。他将北方的慕容氏人迁移到燕国,并将南朝的一些城市迁至洛阳,使北方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三藩"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划分,它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民族关系和政治格局,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之一。
三藩词语的网络解释
“三藩”是网络用语,“三藩”指清朝同治、咸丰年间,有三个势力集团分别控制台湾和澎湖,它们分别是: 1. 清朝统治者所设的“总兵官”,即“台军”; 2. 台湾的“总督府”; 3. 天津关防使司,又称“咸丰都察院”。这三个势力集团各自控制着不同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