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什么意思

唐三彩的解释 唐三彩怎么读

"唐三彩"词语拼音:táng sān cǎi,注音:ㄊㄤˊ ㄙㄢ ㄘㄞˇ,词性:名词,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T,缩写:tsc

唐三彩
词语 唐三彩 繁体
拼音 táng sān cǎi 注音 ㄊㄤˊ ㄙㄢ ㄘㄞˇ
词性 名词 词式 无词式
首字母 T 缩写 tsc
近义词 暂无
反义词 暂无
组词

【唐三彩】的含义

中国传统的多彩釉陶器工艺。盛行于唐代。先用白色黏土塑成泥胎,然后涂以绿、白、黄等釉色,再放入窑中烧制而成。

唐三彩词语的网络解释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