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起义是什么意思

安庆起义的解释 安庆起义怎么读

"安庆起义"词语拼音:ān qìng qǐ yì,注音:ㄢ ㄑ一ㄥˋ ㄑ一ˇ 一ˋ,词性:动词,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A,缩写:aqqy

安庆起义
词语 安庆起义 繁体
拼音 ān qìng qǐ yì 注音 ㄢ ㄑ一ㄥˋ ㄑ一ˇ 一ˋ
词性 动词 词式 无词式
首字母 A 缩写 aqqy
近义词 暂无
反义词 暂无
组词

【安庆起义】的含义

"安庆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6月发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重要事件。这场起义是毛泽东和贺子珍领导的,起义的目标是推翻蒋介石的政治统治,建立一个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政权,发动人民武装部队。起义成功后,它成为后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安庆起义的具体背景: 1927年6月,中央红军在湘赣边界和井冈山根据地与国民党军进行了血战,由于军事力量悬殊,最终以失败告终。 1927年8月中旬,贺子珍被叛徒出卖,遭到蒋介石的杀害。毛泽东于同年8月下旬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和红三师主力,前往安庆发动起义。 "安庆起义"的主要内容: 1. 由毛泽东、贺子珍指挥的红军第一团(以毛泽东为团长)和第二军第四旅(以贺子珍任旅长)在安庆等地进行反蒋斗争; 2. 通过对蒋军的袭击,粉碎了蒋介石的军事封锁; 3. 驱逐了部分国民党军队从安徽境内向湖北、四川等省转移。 "安庆起义"对于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开始。 2. "反蒋主义"成为当时红军的主要行动之一,推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 3. 这一事件为后来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奠定了基础。

安庆起义词语的网络解释

"安庆起义",原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师在安徽安庆城南、湖面进行的一次武装暴动。1930年6月6日,以叶挺、贺子珍为首的起义军,攻占安徽安庆(今属安徽),在合肥、绩溪、芜湖、六安、舒州等地展开大规模的斗争。起义军于7月上旬占领庐州,接着占领芜湖和六安。毛泽东曾说:"这个革命的胜利,是伟大的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掌握着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并进行直接战争的权力了。" 1930年6月至9月间,中共在安徽、湖北等边区发动多次起义,把国民党反动派从抗日战争中拖出,并且给红军以补给和支持。但不久蒋介石又控制了一些地方政权,把革命转为内战。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游击战争。1934年,毛泽东率领二方面军进军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以三万多人的兵力,在长江上中游地区歼灭国民党两个方面军的主力。由于四方面军主力损失过重,红军总司令任弼时和前敌委员会的代表受重伤,被迫回陕甘苏区。 1935年3月,中央决定将二方面军改编为第四方面军。毛泽东、朱德率部队迅速东渡长江,同两路国民党军会师。同年6月6日,安庆起义爆发了。起义军攻占合肥、芜湖、六安等地,接着夺取庐州和舒城,并从皖西地区向鄂东南进军。安庆起义是第一次全国革命高潮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师在安徽的起义。 1937年9月18日,毛泽东在延安参加七届二中全会时讲道:"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很大的敌人,我们的力量比敌人强大,而且由于有党的组织,所以力量更加集中。"革命头绪不乱,就着胜利和灾难,毛泽东反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并领导全国的红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中国革命高级形式的问题。会议由胡耀邦担任总指挥、毛泽东同志担任政治书记和军委主席,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现工业化,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来。 1947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代表党中央召开了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会议讨论中国革命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对党领导战争和军队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决定建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具有领导地位的党和中央委员会。 1947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通过《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案》。这个决定,确定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任务,将全国分成三大区,即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根据土地改革完成工业化计划;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并且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使农民从封建农奴制下解放出来。 1947年8月6日,毛泽东同志逝世。他的英名被永远铭刻于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