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内攘外是什么意思
安内攘外的解释 安内攘外怎么读
"安内攘外"词语拼音:ān nèi rǎng wài,注音:ㄢ ㄋㄟˋ ㄖㄤˇ ㄨㄞˋ,词性:成语,词式:无词式,繁体:安內攘外,首字母:A,缩写:anrw
安内攘外
【安内攘外】的含义
"安内攘外"是汉语成语,拼音guān ròu xiǎng wài,“安”是指安定;“内”、“外”分别表示内部和外部。“攘”指侵略。它包含两层含义:
1. 安定国内;
2. 抵抗外来侵扰。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品德和行为,在外强中求合,内强生胜,能够在国家安危之时,坚守正道,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因此,“安内攘外”这个词组代表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的坚定信念。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历代王朝都强调“安内攘外”的理念。例如,《后汉书》记载:“及高帝受禅,自称为汉皇帝,其年号称‘光武’。”这里的“攘”,意即侵略;而“内”是指国家内部事务,“外”则是指外族入侵。因此,“安内攘外”就描述了汉朝统治者在治理内部时,对匈奴的征伐与对外战争。
这个成语还常常被用来形容某些民族或集团为了保护自己而进行反侵略的斗争。“安内攘外”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
安内攘外词语的网络解释
"安内攘外"是宋代陆游所著的《剑南诗稿》中的一句,意思是安插在内部,就象内官;如果把矛头对准外部侵略者,就像外臣一样。这句话用来形容朝廷内外都有些不和。表示要稳定社会秩序、平息纷争。
“安内攘外”可以用来比喻一个国家或地方要实现统一,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人民利益而进行战争。“安内”就是安定国内;“攘外”则有对外扩张的意思,也可以是侵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安内"更多是指内部稳定,“攘外”则是指对外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