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什么意思
永乐大典的解释 永乐大典怎么读
"永乐大典"词语拼音:yǒng lè dà diǎn,注音:ㄩㄥˇ ㄌㄜˋ ㄉㄚˋ ㄉ一ㄢˇ,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永樂大典,首字母:Y,缩写:yldd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含义
《永乐大典》是清代康熙帝为修订和整理历代著作而编制的一部大型图书,由朱元璋、明太祖朱棣及其后继者即皇帝位的多位帝王所著。明朝于万历年间(1573-1600年)制定并编定《永乐大典》,其内容包括儒学经文、儒家经典、诗文、哲学、艺术等,从古代哲学、历史、文学到政治、经济和科技等等。此外,《永乐大典》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生产技术、民间风俗习惯、教育理念以及各门学科的发展动态等。
《永乐大典》在编纂过程中注重实用性与学术价值,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内容,并结合时代特点对古代的学问知识进行了整理和阐释。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永乐大典》不仅对后人了解中国历史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人类的历史学和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永乐大典》中,有些章节的内容可能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其丰富、准确的资料以及它所记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历史。
永乐大典词语的网络解释
《永乐大典》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583)全盛时期全国收藏珍稀文字和文物、图书、碑志等的大型丛书,也是一部史学著作。永乐大典汇集了明朝的全部文献、经史子集以及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永乐大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