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什么意思
包拯的解释 包拯怎么读
"包拯"词语拼音:bāo zhěng,注音:ㄅㄠ ㄓㄥˇ,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B,缩写:bz
包拯
【包拯】的含义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官,曾担任过北宋的宰相。以下是对包拯的一些详细解释:
1. 生平:包拯字希超,是北宋时期宰相、刑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国子祭酒、中书令等职的宰相。他在宋太祖赵匡义的支持下建立起来,并被任命为宰相。
2. 天圣五年(1027年)九月,包拯主持了著名的“包乾案”,在这件事上他的主张受到了皇帝和高官大臣的批评。
3. 宋真宗治宋时期,他以不加理睬的态度对臣下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些批评虽然没有直接触及到朝廷的主要官员,但在当时被认为是对朝廷的极大不满。
4. 包拯还因多次上书谏言,遭到皇帝的责备,并受到贬谪的命运。他最终于1083年被放逐到偏远的松州,后又被流放到幽远的庐陵,终因病卒于任所,享年75岁。
包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北宋的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他的谏言和批评,为他赢得了“史家之绝唱”的美誉,并在后代被广泛传颂。
包拯词语的网络解释
暂无网络解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