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纳是什么意思
补纳的解释 补纳怎么读
"补纳"词语拼音:bǔ nà,注音:ㄅㄨˇ ㄋㄚˋ,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補納,首字母:B,缩写:bn
补纳
【补纳】的含义
补纳是古代对官员征收官费的一种形式,与现有一些国家的“税收”概念很接近。历史上,中国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国家向地方上的各州郡县等派出的官吏、官僚,由他们向百姓征税;二是地方政府自行向中央及地方人民缴纳的贡赋;三是地方官员上交的财物或财产。
在古代,有些特定的情况会形成一种特殊形式的“补纳”,如:一是某地每年一定时期内向朝廷上缴一部分粮食、衣物之类的物品,并以此作为补贴。比如北方一些边疆地区,在边远区域设有军营,每年都要从军营所在地向中央政府缴纳一定的粮帛费用。
二是由于国家财政支出需要,对于一些特殊的开支事项,如修筑边塞、修建水利工程等,也会形成补纳的现象。比如在元朝,为了抵御蒙古族的入侵,设立了专门的“边防军”,每年都要向朝廷上缴一定数额的粮食和物资作为军费。
三是由于国家统一征税,在许多地方,政府会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将一些需要征收的赋税,像铜铁、盐米等物产,也由地方政府自行向中央缴纳。如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税收就是以“铸币”(铸造成一定数量的金属货币)和“盐铁”作为征税对象。
这些“补纳”的形式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在筹集财政上的努力与付出。
补纳词语的网络解释
暂无网络解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