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什么意思
长城的解释 长城怎么读
"长城"词语拼音:cháng chéng,注音:ㄔㄤˊ ㄔㄥˊ,词性:名词,词式:无词式,繁体:長城,首字母:C,缩写:zc
长城
【长城】的含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性工程,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战壕。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前649年),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与不断加固,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
1. 长城的起源:长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魏国等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今河北秦皇岛市以北的碣石山和河北省易县、武安县一带修建了长城。后来,赵惠文王又在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临洮(今甘肃省永靖县)、辽东(今辽宁省朝阳市)等地方修筑了长城。汉武帝时期,他命卫青和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并在大月氏山南边的阳城、高昌,以及敦煌等处修建了数座大长城。
2. 长城的规模:长城的长度从秦朝开始到明朝基本统一后长达5000公里。其中,最著名的是东起鸭绿江口(今吉林省长白山)、西至嘉峪关(今甘肃省永靖县)的万里长城,总长约1864公里。
3. 长城的作用:长城在防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抵挡外来侵略者的进攻和袭击。同时,长城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政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4. 长城的保护作用:近年来,中国为防止“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措施,同时加强了长城的保护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长城的安全性和抵御能力。
长城词语的网络解释
暂无网络解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