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由将是什么意思
兵不由将的解释 兵不由将怎么读
"兵不由将"词语拼音:bīng bù yóu jiàng,注音:ㄅ一ㄥ ㄅㄨˋ 一ㄡˊ ㄐ一ㄤˋ,词性:成语,词式:无词式,繁体:兵不由將,首字母:B,缩写:bbyj
兵不由将
【兵不由将】的含义
"兵不由将"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一句成语,出自于诸葛亮。原文是:“先主欲与亮别,亮曰:‘臣有大功,非卿能及,愿为佐命立功。’先主曰:‘吾亦欲见卿,然无任将也。’”意思是刘备想要和诸葛亮分开,诸葛亮却说他没有什么可比的将领,想要辅助自己。刘备表示愿意帮助自己一起建立基业,然而却不愿意承担起统领军队的责任。
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独立、勇敢地承担责任,并且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为自己的国家或事业做出贡献。它代表了一个不拘一格的思想,强调个人的勇气和责任担当。
该成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寓意着英雄人物的觉醒,以及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兵不由将词语的网络解释
"兵不由将"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的一个观点,用来强调将帅的重要性。这个观点认为,军队的指挥和调动应该由最高领导者来决定。例如,在《孙子兵法》中,记载了如何选择将领、制定军队战略以及在战争中的行动策略等。
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兵不由将"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循。实际上,许多军事专家和学者主张建立一个高度分散的指挥体系,让士兵能够根据各自的能力和经验进行决策。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基于个人能力和经验的军队管理方式,而不是通过单一领导者决定所有事务。
总的来说,“兵不由将”这个词强调了古代中国军事理论中的一些原则,但其实际应用并不符合现代战争的具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