愎谏是什么意思
愎谏的解释 愎谏怎么读
"愎谏"词语拼音:bì jiàn,注音:ㄅ一ˋ ㄐ一ㄢˋ,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愎諫,首字母:B,缩写:bj
愎谏
【愎谏】的含义
"愎谏"是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一句成语,意思是自己心里明白但不愿意说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自己的主见,却不肯说出;有时也有自己的主张却不愿意去表达或拒绝。
在《论语·里仁》中提到的“子曰:‘赐也,邦有盛德,我何以知之?’”中的“愎谏”,就是指鲁国的季氏子对孔子说:“我这有好的东西,又不知如何表现出来。”这里的"愎谏"意为鲁国人自己心里明白,但不愿意说出。
另一个例子是《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记载的一句成语:"子曰:‘彼亦德之至矣。’”中的“愎谏”,也是指鲁国的季氏子对孔子说:“我这有好的东西,又不知如何表现出来。”这里的“愎谏”意为鲁国人自己心里明白,但不愿意说出。
总之,“愎谏”的成语意思是鲁国的季氏子认为自己的观点很好,却又不愿意说出来。
愎谏词语的网络解释
形容大臣临危受命、不辞而行,直言进谏。有"不听辅臣所言,则退服于下者也"的说法。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