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署是什么意思

鳌署的解释 鳌署怎么读

"鳌署"词语拼音:áo shǔ,注音:ㄠˊ ㄕㄨˇ,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鼇署,首字母:A,缩写:as

鳌署
词语 鳌署 繁体 鼇署
拼音 áo shǔ 注音 ㄠˊ ㄕㄨˇ
词性 无词性 词式 无词式
首字母 A 缩写 as
近义词 暂无
反义词 暂无
组词

【鳌署】的含义

"鳌署"是古代的一种行政组织结构。在唐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中央政府设置了“鳌署”,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两省共分六部,每部分设一人担任宰相,并将权力分别分配给尚书省、门下省及中书省三省长官。 其中,“中书”是负责起草诏令并直接向皇帝奏事的机构,“门下”则是负责审查“中书”的诏令是否符合皇帝的旨意,若有错误可以驳回。同时,还设有“六部”,即尚书、侍从、殿中监、御史台、中书省和门下省。 整个行政组织结构叫做"鳌署",类似于今天的"中央集权体制"。

鳌署词语的网络解释

“鳌署”指用“鳌”代表,即用“鳌”的字头来表示“官”。例如,“鳌署太常寺户曹”;“鳌社:一九四九年五月三十一日于浙江杭州之鳌拜庙”,都是指“鳌社”。“鳌社”是明清时期为官僚集团所设的“公署”或府署,其官员多属高阶文士。例如,“鳌社”由清乾隆朝初年建立,至道光末期才正式成为机构,并与地方衙门合并,其职能和职权均有所变化,但主要目的是保持官场的秩序安定。在当时,它既为中央政府的办事人员配备服务,也作为地方官员执行政务的机关,是清代官僚集团中的重要成员。“鳌署”一词由“鳌署太常寺户曹”、“鳌社”,即与“鳌署太常寺户曹”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