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备是什么意思
文武兼备的解释 文武兼备怎么读
"文武兼备"词语拼音:wén wǔ jiān bèi,注音:ㄨㄣˊ ㄨˇ ㄐ一ㄢ ㄅㄟˋ,词性:成语,词式:ABCD式,繁体:文武兼備,首字母:W,缩写:wwjb
文武兼备
【文武兼备】的含义
"文武兼备"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政治、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且平衡。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文武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1. **文**:通常是指文字、文章,象征着知识和学问的积累。
2. **武**:指军事或武力,表示勇气、力量和防御能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文武兼备”意味着一个人在政治上的才能与道德上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贡献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的人才具备了深厚的学识基础,并且在追求个人品德的同时,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修养和品德。因此,在古代中国,能够做到“文武兼备”的人被认为是德才兼备的人。
此外,“文武兼备”还常用于形容社会上的多种角色:如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学者或思想家;一个有学问但又乐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官员或者领导者;一个对国事关心,能够平衡二者关系的人。
总之,“文武兼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强调个人道德和才能的并重,并且希望人才既有广泛的才能,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武兼备词语的网络解释
"文武兼备"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文才和武艺俱全。在现代社会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丰富、才能深厚、品德高尚,既有文学修养,又有军事知识,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语境下,“文武兼备”也常常被用作一个贬义词,表示对人的轻视和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