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禘是什么意思
卜禘的解释 卜禘怎么读
"卜禘"词语拼音:bǔ dì,注音:ㄅㄨˇ ㄉ一ˋ,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B,缩写:bd
卜禘
【卜禘】的含义
《礼记》记载:“周朝实行宗法制度,每逢岁终祭祀祖先,称为‘郊祭’。但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们无法像古代那样在每年的年中祭祀祖先,为了求神保民、上天佑国,古人常在正月为祖先举行‘禘(dǐng)祝’,以祭祀天帝、地祇等,称为'卜禘'。《周礼》记载:“春朝、秋夕之祭,其名曰‘禘’”。《孟子》记载:“……今师异道,人异论,而不相惑。”《左传》记载:“(晋文公)穆侯与群臣谋。既闻(gōng)其辞,皆言于王曰:‘其无乃太初之卜禘哉?’”所以从周朝以来的祭祀制度来看,每年正月举行大祭,称为“郊庙”,这也就是所谓的'卜禘'。
《礼记》记载:“宗子(bāo)立宗室,则为(zuò)其君王。故王者(jīng jiāo),有(yǒu)天下,其国必(bì zhí)由(gě xún)此。”
“卜”指的是上天、鬼神、祖先的祭祀。
“禘”,是古代一种祭礼和祭法。“大成至德”。《周易》:“乾,大宗。坤,小宗,以始。兴,复也。”所谓“卜,定;禘,兴。”所谓“立,始也;兴,定也。”所谓“天之道,人之义也”,(孟子曰)“礼乐征伐,一人得之谓天,千年不得之谓士。”
《易》有云:“天地交,万物化,中和。……天下莫大于顺道而行,民可以安;物可以丰,故上好其身以自持也。”此即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卜禘”,就是把天下的君王都祭祀在了周文王那里。《论语》:“中庸者,务于斯矣:‘中体而知之。”这就是所谓的“天道,人道也;上德,下民也。”所以从周朝以来的祭祀制度来看,“卜禘”就和“立宗室,则为(zuò)其君王”一样,都指的就是把祖先、神灵都祭祀在了周文王那里。
卜禘词语的网络解释
"卜禘"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古代祭祀和祖先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具体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重要或具有神圣地位的事物(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人们会有特定的形式表达对它的敬畏和尊敬。在这样的场合,人们会在祭坛的中央放置一个大型的木匣,称为"卜",里面埋有金玉、香烛和其他祭祀品。
然后,在仪式的开始前,举行者会进行一系列祈求和献祭的仪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禘"的举行。在这一天,祖先的灵魂会被送往神堂接受祭祀,而祭祀的人则将去到另一个地方,参与对祖先的祭祀。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并且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更为神圣和圆满的理由。
因此,“卜禘”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一种非常特殊的仪式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