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不利是什么意思

出师不利的解释 出师不利怎么读

"出师不利"词语拼音:chū shī bù lì,注音:ㄔㄨ ㄕ ㄅㄨˋ ㄌ一ˋ,词性:成语,词式:ABCD式,繁体:出師不利,首字母:C,缩写:csbl

出师不利
词语 出师不利 繁体 出師不利
拼音 chū shī bù lì 注音 ㄔㄨ ㄕ ㄅㄨˋ ㄌ一ˋ
词性 成语 词式 ABCD式
首字母 C 缩写 csbl
近义词 暂无
反义词 暂无
组词

【出师不利】的含义

"出师不利"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或军队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和准备就擅自发动战争,则表示这种行动将面临极大的失败和危险。 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假设性、幻想性的军事策略,即所谓的“以小敌大”。它是指一种不切实际的计划,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敌人强得多,并且可以凭借这一点来取得胜利。然而,实际情况往往与假设中的策略完全相反。 "出师不利"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临战争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应当谨慎行事,确保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完成并能够有效利用。它强调的是,即使是最优秀的军队或国家也无法保证自己的胜利。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领导层没有充分准备和培训,就可能对即将进行的重大决策或行动抱有幻想,导致这些行动无法真正应对危机。

出师不利词语的网络解释

出自《三国志·魏书》。诸葛亮在西川作乱时,蜀、吴双方互有胜负;到了晋安帝司马炎建立晋朝后,魏、蜀两家联合起来攻伐东晋。由于魏国大将邓艾出兵与晋军交战失利,使得晋朝政权失去民心,为南中士民带来了灾难,因此对司马炎的统一天下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司马炎于是请求诸葛亮回师平定北方,以实现统一国家之梦。可惜诸葛亮虽然在东吴、西川都力图出奇制胜,但是由于魏国的兵力强大,并且能够得到许多将领的支持,因此蜀、吴两家联合起来对晋朝采取了反攻策略。司马炎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秩序和稳定,便请求诸葛亮回师平定北方。然而,诸葛亮早已预料到司马炎会采取如此重大的战略部署,他决定率军去向北伐,并在晋安帝元兴五年(286年)带兵前往襄阳,以图反攻曹魏。结果被前秦苻坚的军队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