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伯是什么意思
崇伯的解释 崇伯怎么读
"崇伯"词语拼音:chóng bó,注音:ㄔㄨㄥˊ ㄅㄛˊ,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C,缩写:cb
崇伯
【崇伯】的含义
“崇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制度。在汉代,天下设三公九卿,其中以丞相为首,其余皆为卿或侯。而“崇伯”则是指丞相之下的一个低级职位,类似于今天的监察官员。
具体来说,“崇伯”在汉朝的官阶是丞相之下有三个等级:一、太仆,二、司徒,三、御史大夫。而“崇伯”则是在这三种官阶下面,属于下一级的某个地位较低的官员,例如:
- 质伯(亦称中正): 作为丞相之下较高的一个职位;
-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全国大权的高级官吏,也是最高级别的监察官之一。
“崇伯”这一名称与“侯国”、“侯家”等古代诸侯国、诸侯所对应。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曾多次通过降职或罢免大臣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对丞相的控制和地位,以提高其官阶。
需要注意的是,“崇伯”与“侯”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下级官员的职位等级不同。“侯国”是拥有一定领地的诸侯国,而“侯家”则是属于特定家族或家庭的侯爵,他们的地位较高。
崇伯词语的网络解释
"崇伯"是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以德报怨,可以为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有好就分给别人,有缺点也要自己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