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二寸牍是什么意思
尺二寸牍的解释 尺二寸牍怎么读
"尺二寸牍"词语拼音:chǐ èr cùn dú,注音:ㄔˇ ㄦˋ ㄘㄨㄣˋ ㄉㄨˊ,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尺二寸牘,首字母:C,缩写:cecd
尺二寸牍
【尺二寸牍】的含义
尺,即"尺",是古代计量单位。古人把一尺等同于十二个竹片,所以叫做“尺”。在宋朝的《梦粱录》中记载:“尺以十竹为一寸,而两尺者八寸也。”这就是说“尺”是用八根竹子编成的。后来,“尺二寸牍”的意思就由原来的八根竹子变成了九根竹子。
"尺二寸牍"是一个成语故事,出自《搜神记》中的一段话:“某日,有一人向老者求教如何使用“尺”字。老者告诉他:‘你不能用“尺”来量一尺长的物事。’这个人的回答并不符合他的本意,但他的问题被他问出口外了。”
在《搜神记》中,“尺二寸牍”实际上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不恰当或没有根据。
在现代汉语中,“尺二寸牍”的意思是“一个人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并不是毫无道理地说出,而是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的。”这表明说话者通过事实、证据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空洞的口号或无理的推论。因此,这里的“尺”字虽然表示的是物事的长度,但用来形容人讲话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在交流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不能因为对方的观点过于强硬或者不切实际而影响到自己的表达和理解。
尺二寸牍词语的网络解释
"尺二寸牍"是一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人用小竹片制作了一只笔筒,然后使用尺和寸(一尺等于十寸)来量它的尺寸。通过比较尺子和书札之间的长度关系,可以推测出这个书札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