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晷是什么意思
晨晷的解释 晨晷怎么读
"晨晷"词语拼音:chén guǐ,注音:ㄔㄣˊ ㄍㄨㄟˇ,词性:无词性,词式:AB式,繁体:,首字母:C,缩写:cg
晨晷
【晨晷】的含义
"晨晷"是汉语成语,语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日忆李白》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该句的意思是:长江水瀑布横跨三面,仿佛银河从天际落下,令人震撼。
“晨晷”本指古代用干支纪日法的木器。木制的日晷,一般使用太阳升起或落下时刻度所指示的时间作为观测太阳位置的标准时间。其工作原理与现代电表类似。古人常用木晷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辰,如清晨用木晷指太阳正升起的地方,是上午的第一小时;下午再把日晷转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就是下午的最后一刻。
“晨晷”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人们对于时间的流逝或事物发展的匆忙与急切,也常常被用来形容做事的紧迫感。例如:“我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一定要尽快完成这些任务。”这里的“晨晷”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时间迅速流逝的敏锐感知和对紧迫感的感受。
在现代汉语中,“晨晷”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于时间或事件的紧迫感。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听到有人表示:“我们今天必须马上行动,不然会错过这个机会。”这里的“晨晷”暗示了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晨晷”的意思是古人用来比喻事物发展迅速、时刻改变的状态,也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对于时间或事件的紧迫感。
晨晷词语的网络解释
"晨晷"是古代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它有四个部分组成:太阳、日晷、支针和绳子。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这个工具来计算一天中的时长。具体来说,当太阳位置在一个固定的日晷上时,会用一支指向太阳的支针在绳子的一端旋转。随着太阳的位置移动,支针会在不同的时间停留在不同的位置。通过记录这些固定的时间点,人们可以计算出整个一天的运行长度。
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播,并且成为了“夜观日行”这一传统活动的基础之一。虽然现代我们不再使用这种古代的工具来测量时间,但它的历史和意义仍然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