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抚是什么意思

督抚的解释 督抚怎么读

"督抚"词语拼音:dū fǔ,注音:ㄉㄨ ㄈㄨˇ,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督撫,首字母:D,缩写:df

督抚
词语 督抚 繁体 督撫
拼音 dū fǔ 注音 ㄉㄨ ㄈㄨˇ
词性 无词性 词式 无词式
首字母 D 缩写 df
近义词 暂无
反义词 暂无
组词

【督抚】的含义

"督抚"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职制度,主要由地方行政官和中央权力机构共同负责军事事务。具体来说,"督"指的是地方上的军事大员,而"抚"则是指军队的指挥官,他们分别负责管理地方军事力量与执行中央政府在地方的政策。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1. 作为一级地方的大员,在地区内的重大军务和战争问题上可以有较大的决策权; 2. 这一制度也适用于中等规模或者较小区域; 3. 具体职责包括: - 勘探,确定重要地区的军事方向和防御策略 - 组织军队的指挥,并在必要时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 - 管理地方财赋和防务事务。 "督抚"制度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进了中央与地方、军民关系的协调,在稳定国家和社会秩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迁,如武举的推行,使得地方军官(“卫士”)的地位上升,并最终取代了督抚这一职务。

督抚词语的网络解释

"督抚"是清朝的一种政务官员,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地方和边疆地区的军政事务。从字面意义来看,"督"是领导、指导的意思,“抚”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层级,相当于现在的省(自治区)甚至地级城市。"督抚"结合了"督"和"抚"两个官职的性质。 在清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是由"总督"、"巡抚"和"按察使"等官员组成的三级机构,负责监督全国及边疆地区的地方事务,并对中央进行管理和监督。清朝时期的督抚是典型的实权政治结构的一部分,其权力较大,但受到其他官僚的牵制,往往需要通过与皇帝的合作来实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的行政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督抚"这一名称也逐渐被新的角色和体制所取代,比如地方上的县令、乡长等。目前,在中国地方各级政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官员类型: 1. **县(市)级以上:** 而且由于地区差异及历史遗留问题,“督抚”一词在一些地方仍用于某些特定的县级行政区。 2. **镇(镇)级:** 与“县”相对应的是“镇”,在中国很多地方仍有实际运用,但更倾向于基层管理。 3. **乡(村)级:** 在中国一些省份,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较为常见的乡级行政设置,通常称为"镇"。然而,在现代的县级行政区中,“镇”已不再直接用于具体的行政区划设置。 4. **市辖区或县:** 根据地理、人口等因素的变化,有些地方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恢复使用“督抚”的称谓,但这些情况非常少见且历史背景不一致。 总之,“督抚”这一官名虽然从字面意义上看可以理解为领导和指导,但在现代地方行政体系中已经很少有实际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