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府是什么意思
贰府的解释 贰府怎么读
"贰府"词语拼音:èr fǔ,注音:ㄦˋ ㄈㄨˇ,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貳府,首字母:E,缩写:ef
贰府
【贰府】的含义
"贰府"是出自于一个古代官场的典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做得不够好,但又没有达到自己应有的水平。
在汉朝时期,丞相的地位和权力是最大的,他们的职务包括为皇帝起草诏书、布置朝会等重要事务。他们可以独立执政,不受任何其他人的干涉。所以,当丞相因个人的过失或失误而犯错时,人们通常认为这个错误会由他们来承担。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官员们往往是按照自己的品行和能力来担任职务。如果某个官员在上任后就表现出不足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他就会被视为“贰”,即"次一等的官吏"。
如《三国演义》中的《智取生辰纲》中提及:
“鲁肃入营,来说于公曰:‘君欲何主?’孔明曰:“欲伐中原。”鲁肃曰:“我昔为吴王而与孙权结好;今欲请将军收兵围城,某用计使你败亡。若来日有犯,如何?”孔明大笑曰:“子敬能干知人矣!”鲁肃以为“公子可顺从我。”遂与公聚五百军士,依南皮之岸,把住大船;待其不虞。
"此一说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等都是以他们的英明果决和智谋成就了这一事件。
这个典故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常常被用来比喻某些人在担任重要职务或角色时表现不佳,并非因为个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
贰府词语的网络解释
"贰府"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的姓"贰"即"老二"的意思。在小说中,“晋国”(也称“晋室”,后为“晋朝”)由“蜀国”(也称“蜀王”或“蜀主”)、和“吴国”(也称“吴王”或“吴主”)的继承人“刘禅”、“刘璧”和"吴质"三人共同建立。三国时期,"晋军"(即"晋朝")由"刘表"、“张宾”和"黄武"三人共同占据并辅佐。
在《三国演义》中,老二的配偶是“主妇”(也称“夫人”或“夫人妇”)。因此,在这个故事里,“贰府”就是指晋国和吴国的老二所生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