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是什么意思

古筝的解释 古筝怎么读

"古筝"词语拼音:gǔ zhēng,注音:ㄍㄨˇ ㄓㄥ,词性:名词,词式:无词式,繁体:古箏,首字母:G,缩写:gz

古筝
词语 古筝 繁体 古箏
拼音 gǔ zhēng 注音 ㄍㄨˇ ㄓㄥ
词性 名词 词式 无词式
首字母 G 缩写 gz
近义词
反义词
组词

【古筝】的含义

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十三根弦,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筝。

古筝词语的网络解释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