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公是什么意思
归公的解释 归公怎么读
"归公"词语拼音:guī gōng,注音:ㄍㄨㄟ ㄍㄨㄥ,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歸公,首字母:G,缩写:gg
归公
【归公】的含义
“归公”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典章制度。具体来说,“归公”就是指古代君主在选贤举能、选拔官吏的时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将一些德才兼备的人选为正统的官员或行政长官。
“归公”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拔方式: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推恩令”,即通过派官员去乡里征询民意,直接决定地方事务。同时,又实行了“连坐法”,将亲王、侯国的贵族官吏一并纳入监察范围。
2. 派员参与:朝廷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御史大夫,负责监督各郡的官员和地方长官的职务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
3. 任期制度:皇帝任命官员后,会正式授予他们一定期限内的服务期,即“年俸”或“禄级”。这一制度对于官员们的选拔、晋升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4. 分配名额:按照规定的比例将被选中的官吏分配到相应的地区或部门,以保证选任的公平和公正。
“归公”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政治更加稳固,同时也加强了地方行政的力量。然而,“归公”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官员在任职时容易出现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现象,这与汉代实行的“以吏为师”的思想相悖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后来又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即由地方官僚或官员推荐的八品以上的人选,然后再进行考核和选拔。
归公词语的网络解释
暂无网络解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