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吏是什么意思
典吏的解释 典吏怎么读
"典吏"词语拼音:diǎn lì,注音:ㄉ一ㄢˇ ㄌ一ˋ,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首字母:D,缩写:dl
典吏
【典吏】的含义
"典吏"一词是指古代官员的官阶或职位,主要指在特定机构或部门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人。这一术语源自《汉书》中的“五经”,即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的代表著作,其中以儒家和道家为最重。
在中国古代,官员分为五等:一品(卿大夫);二品(诸侯官);三品(中常侍);四品(正一府吏);五品(九卿)。从“典”字来看,表示的是特定的职务或职责。例如,汉代的尚书令,即为五品之上的官员。
"典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含义和对应的具体职位。例如,在唐代,尚书令的职能主要侧重于礼乐、礼仪等日常事务;而在宋代,负责地方政务的“参知政事”则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维持联系的角色,属于中书省中的官员。
"典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于描述某一职位或机构中的重要人员,但具体到一个具体的职位上,这个术语可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适应性。
典吏词语的网络解释
典吏: 1. 同义词"科吏"。通常泛指官府中主管事务的官员。2. 指年长的、资历深的官员,多指有功勋的人。3. 又称"衙役",比喻一些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