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察是什么意思

贡察的解释 贡察怎么读

"贡察"词语拼音:gòng chá,注音:ㄍㄨㄥˋ ㄔㄚˊ,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貢察,首字母:G,缩写:gc

贡察
词语 贡察 繁体 貢察
拼音 gòng chá 注音 ㄍㄨㄥˋ ㄔㄚˊ
词性 无词性 词式 无词式
首字母 G 缩写 gc
近义词 暂无
反义词 暂无
组词

【贡察】的含义

"贡察"一词,出自明朝嘉靖朝大将军、监察御史贡察。贡察是官职名称,属于明代地方一级的官员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在其任内制定了《改元纪律》等法律,确立了“禁榷”制度,即对某些商品进行专卖,保证政府收入。 贡察负责具体实施这些政策,并且是监察御史的下属机构。明朝设立的监察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官吏及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动的情况。贡察的主要职责包括: 1. 监督赋税:根据《改元纪律》的规定,贡察对地方的赋税收入进行审查,并提出相应的减税或者加收的建议。 2. 质问违法:对于违反规定的官员和个人,贡察有权对其进行质问和调查。 3. 举报贪腐:贡察发现有腐败现象或官员涉嫌违法犯罪时,应当及时向监察御史报告,由其进行进一步处理。 4. 汇报情况:贡察还负责向上一级监察御史汇报地方的财政收入、税收状况等重要情况。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天下皆是州县之官,贡察则天下之都督。”也就是说,贡察在明朝的地位相当于“皇帝的都督”,其职责和权力与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相比要大得多。因此,贡察也是明朝地方一级官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有重要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改元纪律》及随后制定的各项法律、制度,为贡察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指导原则,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地方官吏的廉洁意识,并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朝时期,贡察不仅负责执行具体的政策规定,还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和司法监督的功能,这种设置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格局更为稳定和清晰。

贡察词语的网络解释

"贡察"是一个网络用语,意为“司法警察”。在古代中国,"贡察"是负责检举或控告官员的行为。"贡察"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的官职体制,它与唐代和宋代有关。现在,这个词语在网络中常用来指代那些具有法律知识、公正判断能力和责任感的司法警察,他们通过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来保护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