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雉是什么意思
宫雉的解释 宫雉怎么读
"宫雉"词语拼音:gōng zhì,注音:ㄍㄨㄥ ㄓˋ,词性:量词,词式:AB式,繁体:宮雉,首字母:G,缩写:gz
宫雉
【宫雉】的含义
宫雉(gōu)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出自《庄子·大宗师》:“有鸟名之为宫雉,其状如鸡而形若禽。其巢在东,其卵在南,此乃天地之所同也。”意思是说,有两只小鸡的形态像鸡但外表却似禽鸟。后来人们就用“宫雉”来形容那些性格温驯、忠心耿耿的人。
此外,“宫雉”还常用来形容那些勤劳能干、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人。
宫雉词语的网络解释
"宫雉"是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左传》中的一个故事,指的是在春秋时期,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贵族庭院中饲养的母鸡。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对母鸡的一种称呼和一种美好的象征。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家庭里有一只母鸡,在其生下的小鸡刚从蛋壳破处出来时,它会用脚将新生的小鸡抱在怀里,并把它们送到自己的巢穴中。这种行为体现了勤劳、慈爱和尊敬的美德,也被认为是古代女性的象征。
这个故事中的"宫雉"(也有人称之为"金鸡")不仅是一种母鸡的形象,还寓意着母爱的伟大以及家庭和谐的美好。无论是现代的父母还是孩子,都应尊重和爱护家里的小动物,如"宫雉"一样给予它们足够的关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宫雉"常被用来比喻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善良、勤劳的女性形象,这与文中所描述的"金鸡"有着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