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揆是什么意思
阁揆的解释 阁揆怎么读
"阁揆"词语拼音:gé kuí,注音:ㄍㄜˊ ㄎㄨㄟˊ,词性:无词性,词式:无词式,繁体:閣揆,首字母:G,缩写:gk
阁揆
【阁揆】的含义
“阁揆”是一种古代官职,具体指“佐国辅政”的意思。在古代中国,佐即为辅助、协助的意思,而国则是指国家,辅就是辅助、协助的意思。因此,“阁揆”可以理解为“辅佐国事的官员”,也就是古代中央政府中的重要职位。
在中国古代文官中,常有“阁揆”之称,一般指文官级别较高的官员,其职责是参与国政决策,负责辅佐君主处理政务、制定政策等。在朝堂之上,阁揆主要扮演着协助皇帝治理国家的辅助角色。
在唐朝时期,“阁揆”的地位和权利更大,但到了宋朝,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选官标准的提高,阁揆的地位逐渐降低,甚至被废除。阁揆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参与国家大事;而后来出现的“御史大夫”、“右丞相”等角色,则在政治中占据更显重要地位。
总体而言,“阁揆”的历史和地位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中央政府对地方、边疆地区的治理。
阁揆词语的网络解释
阁揆: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书曰:臣愿陛下兴太学,以养士之才;立五经为六艺,以为天下后世若一纲纪。"意思是说,国家要培养人才,应该设立国立大学,用来选拔能文、能武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