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里谣效古歌

李绅 〔唐朝〕

乡里儿,桑麻郁郁禾黍肥,冬有褴襦夏有絺。

兄锄弟耨妻在机,夜犬不吠开蓬扉。

乡里儿,醉还饱, 浊醪初熟劝翁媪。

鸣鸠拂羽知年好,齐和杨花踏春草。

劝年少,乐耕桑。

使君为我剪荆棘,使君为我驱豺狼。

林中无虎山有鹿,水底无蛟鱼有鲂。

父渔子猎日归暮, 月明处处舂黄粱。

乡里儿,东家父老为尔言, 鼓腹那知生育恩?莫令太守驰朱轓,悬鼓一鸣卢鹊喧。

恶声主吏噪尔门,唧唧力力烹鸡豚。

乡里儿,莫悲咤。

上有明王颁诏下,重选贤良恤孤寡。

春日迟迟驱五马, 留犊投钱以为谢。

乡里儿,终尔词。

我无工巧唯无私, 举手一挥临路岐。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乡里的孩子们啊,桑树麻田郁郁葱葱,庄稼长得饱满肥沃,冬天有粗布短衣,夏天有细葛布衣。

哥哥锄地弟弟除草,妻子在织布机前忙碌,夜晚狗不叫,柴门敞开着。

乡里的人们啊,喝醉了也吃饱了,新酿的浊酒刚熟,就劝家中老人品尝。

斑鸠梳理羽毛,知道这是丰年好光景,大家一起伴着杨花,在春草上踏青。

劝勉年轻人,要乐于耕种桑田。

使君为我们铲除荆棘(清除障碍),使君为我们驱赶豺狼(平定祸害)。

树林里没有老虎,山中却有鹿;水底没有蛟龙,水中却有鲂鱼。

父亲打鱼儿子打猎,每天傍晚归来,月光下处处是舂捣黄粱的声音。

乡里的人们啊,东边的父老对你说,饱食终日怎知父母生育之恩?不要让太守驾着朱红车子前来,悬挂的鼓一响,卢鹊就喧闹起来(指官府扰民)。

凶神恶煞的官吏在你门前叫骂,忙着杀鸡宰猪(应付差事),忙忙碌碌。

乡里的人们啊,不要悲伤叹息。

上面有贤明的君王颁布诏书,重新选拔贤良的人,抚恤孤儿寡妇。

春天缓缓地,太守驾着五马豪车前来,百姓以留犊投钱的方式表示感谢(指清廉官吏受百姓爱戴)。

乡里的人们啊,我的歌谣就唱到这里。

我没有什么精巧的技艺,只有一颗无私的心,举起手一挥,在岔路口送别。

1. 作者李绅:中唐诗人,字公垂,与元稹、白居易交往密切,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悯农》等。

2. 古歌体:本诗模仿古歌形式,句式灵活,语言通俗,适合表达民间情感和生活场景,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传唱性。

3. 意象运用:诗中“鸣鸠”“杨花”“春草”等意象象征美好时光和丰年;“荆棘”“豺狼”象征社会祸患;“鹿”“鲂”象征安宁富足的生活。

4. 典故“留犊投钱”:源自汉代,太守时苗到任时带一牛,离任时牛生犊,他认为牛犊是在当地所生,不应带走,留下牛犊离去;另有人投钱买物以表清廉。诗中用此典故赞美官吏清廉,受百姓爱戴。

5. 社会背景: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社会动荡,虽有中兴,但地方治理问题仍存,诗歌反映了当时百姓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清官的期盼。

  • 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 禾黍肥:泛指庄稼长得饱满壮实。
  • 褴襦:粗布短衣,指简陋的冬衣。
  • 絺(chī):细葛布,指轻便的夏衣。
  • 耨(nòu):除草。
  • 蓬扉:柴门,指简陋的家门。
  • 浊醪(láo):浊酒,酿造不精细的酒。
  • 翁媪(ǎo):老翁和老妇,泛指家中老人。
  • 鸣鸠拂羽:斑鸠梳理羽毛,古人认为是丰年的征兆。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荆棘:比喻障碍、困难。
  • 豺狼:比喻危害百姓的恶人或祸患。
  • 鲂(fáng):一种淡水鱼,也称鳊鱼。
  • 舂(chōng)黄粱:用杵臼捣去黄粱(小米)的外壳。
  • 鼓腹:饱食的样子,指衣食无忧。
  • 朱轓(fān):古代高官所乘车子的红色车障,代指太守的车驾。
  • 悬鼓:官府门前悬挂的鼓,用于宣告事务或百姓鸣冤。
  • 卢鹊喧:卢鹊(鸟名)喧闹,形容官府到来时的嘈杂景象。
  • 唧唧力力:形容忙碌的声音。
  • 悲咤(zhà):悲伤叹息。
  • 明王:贤明的君王。
  • 五马:古代太守出行时的车马仪仗,代指太守。
  • 留犊投钱:典故,指官吏清廉,百姓感恩,此处指百姓以礼相谢。
  • 工巧:精巧的技艺。
  • 路岐:岔路口。

《闻里谣效古歌》是李绅以民间歌谣为蓝本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围绕乡村生活展开,层次分明,情感丰富。

开篇先勾勒出一幅乡村丰收、家庭和睦、社会安宁的美好画面,让我们看到百姓对基本生活的满足——有衣穿、有饭吃、家人各司其职、夜晚安宁。这部分通过“桑麻郁郁”“夜犬不吠”等细节,营造出平和的氛围。

随后,诗歌从美好的生活转向潜在的忧虑,“莫令太守驰朱轓”一句点出百姓对官吏扰民的担心,“恶声主吏噪尔门”描绘了官吏到来时的混乱与百姓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体会到太平生活的脆弱。

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忧虑中,而是以“上有明王颁诏下”带来希望,展现了百姓对贤明君主和清廉官吏的期盼,“留犊投钱”的典故更强化了这一情感,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最后以“我无工巧唯无私”作结,既像是歌谣传唱者的自白,也暗含诗人对自身创作的定位——以真诚之心记录民间声音。整首诗语言朴素却饱含深情,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本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乡里儿”为叙述核心,采用歌谣体,语言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诗歌先描绘了乡村丰衣足食、安宁祥和的景象:桑麻茂盛、庄稼丰收,家人各司其职,夜不闭户,百姓醉酒饱食,与自然相融,展现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接着笔锋一转,提及官吏扰民的场景,形成对比,突出百姓对安宁生活的珍视和对烦扰的担忧。最后以贤明君王和清官的到来收束,寄托了对社会清明的美好愿望。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如“兄锄弟耨妻在机”“月明处处舂黄粱”)和意象(如鸠、杨花、鹿、鲂等),生动再现了乡村生活,情感真挚,既赞美了田园之乐,又关注民生疾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李绅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曾经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对民生疾苦有较深的体察。他的诗歌多关注现实,反映社会状况。《闻里谣效古歌》从标题看,是模仿古歌的形式,记录乡里的歌谣,展现民间生活。

当时唐朝虽有短暂的中兴,但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仍时有发生,百姓在太平表象下仍面临官吏扰民的问题。诗人通过记录乡里歌谣,既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也暗含对官吏扰民的不满,同时寄希望于贤明君主和清官,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社会清明的期盼。

作者信息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古诗数量:172名句数量: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