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耶溪

李绅 〔唐朝〕

岚光花影绕山阴,山转花稀到碧浔。

倾国美人妖艳远, 凿山良冶铸炉深。

凌波莫惜临妆面,莹锷当期出匣心。

应是蛟龙长不去,若耶秋水尚沈沈。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山间的雾气与花的影子环绕着山的北面,山路蜿蜒,花朵渐渐稀疏,来到碧绿的水边。

有着倾国之貌的美人,那娇艳的身影已经远去;开凿山石的优秀工匠,冶铸的火炉深藏在山中。

在水上漫步时不要吝惜对着水面整理妆容,锋利的剑刃应当期待着出鞘时的雄心。

应该是蛟龙长久地留在这里不愿离去,若耶溪的秋水至今依然深沉。

1. 若耶溪: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是历史文化名溪,与西施浣纱的传说紧密相关,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

2. 李绅:中唐诗人,字公垂,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参与新乐府运动,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悯农》等。

3.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相传曾在若耶溪浣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故事常被后世文人引用。

4. 诗歌意象:诗中“岚光”“花影”“秋水”等为自然意象,“美人”“莹锷”“蛟龙”等为人文与象征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意境。

  • 岚光:山间雾气经日光照射而发出的光彩。
  • 山阴:山的北面。
  • 碧浔:碧绿的水边。浔,水边深处。
  • 倾国美人: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处可能引用西施的典故,传说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
  • 良冶:技艺高超的冶炼工匠。
  • 凌波:在水上行走,此处可能与西施浣纱的情景相关。
  • 莹锷:明亮锋利的剑刃。
  • 出匣心:指剑从剑匣中拔出时的锋芒与雄心,比喻人才显露才能的志向。
  • 沈沈:同“沉沉”,深沉的样子。

《若耶溪》是李绅游览若耶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描绘若耶溪周边的自然风光,引领读者走进这一美景之中。随着山路的转折,从山花环绕到水边景致,画面逐渐展开。

接着颔联引入了历史人文元素,提到了倾国美人西施和当地的冶炼工匠,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还让我们感受到若耶溪深厚的历史积淀。西施的传说为若耶溪增添了浪漫色彩,而冶铸场景则体现了当地的特色产业。

颈联则更富深意,“凌波莫惜临妆面”可能是对西施浣纱情景的想象,展现出一种灵动之美;“莹锷当期出匣心”以剑喻志,表达了一种期待施展才华的情感,这既可能是诗人自身的抱负流露,也可能是对人才的期许。

最后尾联以蛟龙长居若耶溪的想象作结,突出了若耶溪的深邃与独特魅力,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领略到若耶溪的自然之美,还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诗人的情感寄托。在学习时,要注意结合历史背景和相关典故,深入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含义。

这首诗描绘了若耶溪的秀丽景色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首联“岚光花影绕山阴,山转花稀到碧浔”,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间雾气、花影与山水相映的美景,随着山路转折,景色也发生变化,引导读者进入若耶溪的景致之中。

颔联“倾国美人妖艳远,凿山良冶铸炉深”,由景及人,联想到曾在此处的西施和当地的冶炼工匠,将历史传说与地方特色融入诗中,增添了文化内涵。

颈联“凌波莫惜临妆面,莹锷当期出匣心”,既可能描绘了西施浣纱时的情景,又以剑的锋芒比喻一种志向,暗含对人才显露的期待。

尾联“应是蛟龙长不去,若耶秋水尚沈沈”,以蛟龙不愿离去来烘托若耶溪的深邃与魅力,意境悠远,余味无穷。全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韵,体现了诗人对若耶溪的喜爱与赞美。

若耶溪是浙江绍兴境内的一条著名溪流,历史悠久,相传是古代美女西施浣纱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李绅是中唐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反映社会现实,但也不乏写景抒情之作。此诗可能是李绅游历若耶溪时,有感于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传说和人文典故而创作,借景抒情,寄托自己的情怀。

作者信息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古诗数量:172名句数量: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