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
剑水寺前芳草合, 镜湖亭上野花开。
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
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
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
剑水寺前芳草合, 镜湖亭上野花开。
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
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
在雒阳城里,看见梅花迎着风雪绽放;在鱼口桥边,又逢雪花送别梅花凋零。
剑水寺前,芳草萋萋,连成一片;镜湖亭上,野花盛开,绚烂多姿。
江面上的鸿雁断断续续,翻着云层向远方飞去;海边的燕子参差不齐,拂过水面飞回来。
猜想家中亲人心里也知道已临近寒食节,悄悄听着喜鹊的鸣叫,盼望着我归来。
1. 李绅:唐代诗人,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通俗明快。
2. 寒食节:古代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3. 鸿雁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鸿雁常被用来象征信使,寄托着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如“鸿雁传书”的典故。
4. 燕子意象:燕子是候鸟,春季归来,常被视为吉祥、团聚的象征,在诗词中多用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或对亲人的思念。
5. 江南:在古代诗词中,江南常指长江以南的地区,那里风景秀丽,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对象,多与美好的景色和情感相联系。
《江南暮春寄家》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思乡之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从不同地点的景物变化入手,描绘了从有雪到花开的暮春景致,再通过鸿燕的动态引出对家人的思念。
首联“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短短两句,通过“梅”与“雪”的相遇和离别,既写出了季节的更替,又有一种时光匆匆之感。颔联“剑水寺前芳草合,镜湖亭上野花开”,展现了江南暮春的繁荣景象,“合”字写出了芳草的茂密,“开”字体现了野花的绽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颈联“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这里的鸿雁和燕子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鸿雁远去,如同诗人漂泊在外;燕子归来,反衬出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尾联“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是诗人的想象,他想到家人在寒食节临近时,一定也在盼着自己回家,通过“潜听喜鹊”这一细节,将家人的期盼刻画得十分生动,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这首诗,我们要体会诗人如何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同时了解相关的节日和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魅力。
这首诗以写景开篇,“雒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通过在不同地点看到梅花与雪的相遇和离别,既点明了时节的变化,又营造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氛围。接下来“剑水寺前芳草合,镜湖亭上野花开”,描绘了江南暮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芳草遍野、野花绽放,展现出春日的美好。
“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两句,以鸿雁远去、燕子归来的动态景象,暗示了诗人的漂泊与对归乡的渴望,鸿雁常与游子联系在一起,而燕子归巢则象征着团聚。最后“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由景及情,通过想象家人在寒食节临近时盼望着自己归来的情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情感真挚动人。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对暮春景色的细致描绘和对家人的想象,生动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李绅是唐代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动荡。从诗题《江南暮春寄家》来看,这首诗可能是李绅在江南暮春时节,远离家乡时所作,通过描绘江南暮春的景色,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暮春时节,万物生长,临近寒食节,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刻,而诗人身处异乡,这种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写下此诗寄给家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与归乡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