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李绅 〔唐朝〕

笙歌罢曲辞宾侣,庭竹移阴就小斋。

愁不解颜徒满酌, 病非伤肺为忧怀。

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从此别离长酩酊,洛阳狂狷任椎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宴会上的笙歌乐曲结束,与宾客伴侣们告辞,庭院中的竹子移影,靠近了小小的书斋。

忧愁难以舒展容颜,只是徒劳地斟满酒杯,病痛并非伤及肺部,而是因为内心的忧虑。

以模仿他人而招致祸患为耻,怎会羡慕那狂放不羁而踏上祸端的行径。

从此离别后,常常沉醉不醒,任凭洛阳那些狂放不羁之人胡作非为。

1. 李绅:中唐诗人,字公垂,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悯农》等。

2. 邯郸学步:典故出自《庄子·秋水》,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诗中“耻矜学步”化用此典故。

3.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4. 律诗特点:此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愁不解颜徒满酌,病非伤肺为忧怀”“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
  • 罢曲:乐曲结束。
  • 辞宾侣:向宾客伴侣告辞。
  • 庭竹移阴:庭院里竹子的阴影移动。
  • 小斋:小小的书斋,多指文人的书房。
  • 解颜:舒展容颜,露出笑容。
  • 徒满酌:白白地斟满酒。
  • 伤肺:伤及肺部,这里指身体上的疾病。
  • 忧怀:忧虑的心怀。
  • 耻矜学步:以炫耀模仿他人为耻。学步,此处化用“邯郸学步”的典故,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己原有的长处。
  • 贻身患:给自身带来祸患。
  • 醒狂:清醒时的狂放,这里指狂放不羁的行为。
  • 蹑祸阶:踏上招致祸患的阶梯,即走向祸端。
  • 长酩酊:常常大醉。酩酊,形容大醉的样子。
  • 狂狷:指行为狂放不羁的人。
  • 任椎埋:任凭杀人埋尸,这里指任凭胡作非为。椎埋,杀人埋尸,泛指行凶作恶。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是李绅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与友人小饮后离别的场景,抒发了内心的忧愁与感慨。

首联描绘了宴会结束、与宾客告辞的情景,庭院中竹子阴影的移动,既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一丝离别时的静谧氛围。颔联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难以排遣,即便饮酒也无法释怀,强调了忧愁源于内心的忧思而非身体的疾病。颈联则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他不认同模仿他人和狂放不羁的行为,坚守自己的操守,不愿因不当行为招致祸患。尾联在离别之际,诗人以常醉不醒的状态表达了对离别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世事的不满,“洛阳狂狷任椎埋”一句更是将这种愤懑之情推向极致。

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情感的层层递进,从离别场景的描绘到内心忧愁的抒发,再到人生态度的展现和对现实的感慨,脉络清晰。同时,要理解诗中典故的运用,如“学步”的含义,以及律诗的格律特点,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首诗开篇以“笙歌罢曲辞宾侣”点明宴会结束、与友告别的场景,“庭竹移阴就小斋”则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愁绪做铺垫。

中间两联着重抒情,“愁不解颜徒满酌,病非伤肺为忧怀”直接点出内心的忧愁并非源于身体的疾病,而是深沉的忧思,即便满饮美酒也无法排遣,将内心的愁苦刻画得十分真切。“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则体现了诗人的处世态度,他以模仿他人招致祸患为耻,也不羡慕狂放不羁而引祸上身的行为,展现出一种坚守自我、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

尾联“从此别离长酩酊,洛阳狂狷任椎埋”,在离别之际,诗人发出此后常醉不醒的感慨,既有对离别的无奈,也有对世事的愤懑与失望,任凭洛阳的狂徒作恶,暗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全诗情感真挚,将离别之愁、忧怀之情与个人操守巧妙结合,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

李绅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曾经历官场的起伏。此诗题为“州中小饮便别牛相”,可知是在州中与牛姓宰相小饮后分别时所作。从诗中流露的忧愁、对世事的感慨等情绪来看,可能创作于诗人仕途不顺或心境不佳之时。当时可能正处于与友人分别的场景,借酒抒怀,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融入诗中,既表达了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也蕴含了对自身境遇和世事的忧虑。

作者信息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古诗数量:172名句数量: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