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
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入九泉。
剃发多缘是代耕,好闻人死恶人生。
祇园说法无高下,尔辈何劳尚世情。
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
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入九泉。
剃发多缘是代耕,好闻人死恶人生。
祇园说法无高下,尔辈何劳尚世情。
汲取清水注入池塘,使白莲花得以存活,池中的万千鱼儿都得以往生天界。
平庸之人不懂得慈悲的深意,最终只会像江中的鱼儿一样葬身水底,坠入九泉。
许多人剃发出家,多半是为了以此代替耕作谋生,他们喜欢听闻人死的消息,却厌恶人生。
在祇园说法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你们这些人又何必费力地崇尚世俗之情呢。
1. 李绅:中唐诗人,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通俗明快。
2. 佛教术语:诗中“生天”“祇园”等均为佛教相关术语,体现了佛教在唐代社会的广泛影响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渗透。
3.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社会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李绅作为参与者,其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4. 唐代佛教: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寺庙众多,佛教教义深入社会各阶层,对当时的文化、艺术、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结构和主旨。《龟山寺鱼池》是一首借景抒情、借事议论的诗歌,诗人由龟山寺鱼池的景象入手,进而扩展到对世俗之人和部分出家人的看法,表达了对真正慈悲精神的理解和对不良现象的批判。
首联描绘了寺中鱼池的生机景象,“活白莲”“尽生天”不仅写出了鱼池的美好,更暗含了佛教慈悲救生的意味。这两句看似简单的写景,实则为后文的议论奠定了基调,让我们明白诗人所推崇的慈悲是什么样的。
颔联转而批评凡庸之人,他们不理解这种慈悲的深意,行为处事违背慈悲之道,最终的结局自然不会好。这里的对比十分鲜明,突出了理解和践行慈悲的重要性。
颈联则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出家人,揭示了他们出家的真实目的并非追求佛法,而是为了谋生,并且心态不正。这反映了当时佛教界可能存在的一些功利化、世俗化的问题,诗人对此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
尾联以祇园说法的平等精神为依据,斥责那些沉迷于世俗情感的人,无论是世俗之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超越世俗的高低贵贱之分,追求真正的佛法真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却寓意深刻,通过层层递进的议论,让我们对慈悲、对佛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唐时期的一些社会现象和诗人的价值取向。
这首诗通过对龟山寺鱼池景象的描绘和对相关人事的议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前两句“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描绘了寺中人为鱼池添水,使得白莲存活、鱼儿得以“生天”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慈悲为怀的氛围,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三四句“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入九泉”,由寺中景象转向对世俗之人的感慨,批评了平庸之人不理解真正的慈悲含义,最终只会落得不好的结局,与池中的鱼儿形成对比。
五六句“剃发多缘是代耕,好闻人死恶人生”,则将矛头指向一些出家人,讽刺他们出家并非真心向佛,而是为了谋生,并且心态扭曲,喜好听闻死讯,厌恶人生,揭示了当时佛教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最后两句“祇园说法无高下,尔辈何劳尚世情”,以祇园说法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斥责那些出家人和世俗之人过于崇尚世俗之情,违背了佛教的教义和精神。
全诗语言直白,情感强烈,通过对比和议论,表达了诗人对真正慈悲精神的推崇以及对当时一些不良现象的批判。
李绅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曾经历过一些社会动荡和官场沉浮。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寺庙众多,僧人生活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诗题为《龟山寺鱼池》,从诗题来看,应是诗人在龟山寺看到鱼池及周围景象有所感触而作。诗人可能是在游览龟山寺时,观察到寺中鱼池的情景,联想到当时佛教界的一些现象以及世人对佛教慈悲等教义的理解,从而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