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人

鲍溶 〔唐朝〕

远道在天际,客行如浮云。

浮云不知归,似我长望君。

秋至汉水高,南音何时闻。

瑶草难远寄,西风气氤氲。

常恐山岳游,不反鸾凤群。

无厌坐迟人,风雨惊斯文。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远方的道路在天边,游子的行踪如同浮云。

浮云不知道回归,就像我长久地眺望你。

秋天到来,汉水水位上涨,何时才能听到南方的乡音。

香草难以寄往远方,西边的风气浓郁。

常常担心在山岳间游历,不能返回与贤才相聚。

不要厌烦久坐等待的人,风雨会惊扰这份文雅的情谊。

1. 鲍溶:中唐诗人,其诗多写羁旅、边塞、闺情等,风格俊逸豪放,也有不少清丽之作。

2.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浮云”“汉水”“西风”“风雨”等景物,抒发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3. 鸾凤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中,鸾凤常用来象征贤才、君子或美好的事物,诗中“鸾凤群”指贤才或亲友相聚的群体。

4. 古代交通与通讯:从诗中“远道”“难远寄”等表述,可看出古代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这也使得思念之情更加强烈,成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

  • 怀远人:思念远方的人。
  • 天际: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 客行:游子的行踪。
  • 汉水:河流名称,流经今陕西、湖北等地。
  • 南音:南方的乡音,代指家乡的消息或亲人的声音。
  • 瑶草:传说中的香草,也泛指美好的草木,这里可能象征着思念之情或珍贵的礼物。
  • 氤氲:形容烟气、云雾等浓郁弥漫的样子。
  • 山岳游:在山川间游历。
  • 鸾凤群:比喻贤才或亲友相聚的群体。鸾和凤都是传说中的神鸟,常用来象征贤德之人。
  • 坐迟人:久坐等待的人。
  • 斯文:指文雅的举止、情谊或文化典籍等,这里指彼此间的情谊。

《怀远人》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思乡念亲之作。我们先从题目入手,“怀远人”即思念远方的人,直接点出了诗歌的主旨。

诗歌开头两句,“远道在天际,客行如浮云”,描绘了路途的遥远和游子的漂泊。这里的“浮云”不仅是实景,更是游子的象征,为下文的思念做了铺垫。接着“浮云不知归,似我长望君”,把自己的思念和浮云联系起来,说浮云不懂得回归,就像自己一直在眺望远方的人,这种类比让思念变得具体可感。

再看中间四句,“秋至汉水高,南音何时闻”,秋天是容易让人伤感的季节,汉水上涨,增加了与家乡的阻隔,诗人不禁问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家乡的声音,满是对家乡音讯的期盼。“瑶草难远寄,西风气氤氲”,则写出了想寄礼物表达思念却难以做到的无奈,西风再盛也带不去这份情谊。

最后两句,“常恐山岳游,不反鸾凤群”,表现出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担忧,怕他们在外游历太久而不能回到亲友身边。“无厌坐迟人,风雨惊斯文”,是诗人的自我宽慰与坚持,希望远方的人不要厌烦自己的等待,同时又担心风雨会影响彼此的情谊。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通过景物的描写把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游子在异乡对亲友的深切牵挂。

这首诗以朴素而深情的语言,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刻画得细腻动人。开篇“远道在天际,客行如浮云”,用“天际”的遥远和“浮云”的漂泊不定,既点出空间的阻隔,又暗示了游子的身不由己,为全诗奠定了思念的基调。“浮云不知归,似我长望君”,将浮云拟人化,说浮云不知回归,就像自己长久地眺望远方的人,把无形的思念寄托于有形的景物,生动形象。

“秋至汉水高,南音何时闻”,秋日的到来本就容易引发愁思,而汉水上涨更添阻隔之感,“何时闻”的疑问,道出了对家乡音讯的渴望。“瑶草难远寄,西风气氤氲”,进一步写思念难以传递,西风浓郁,却无法将这份情谊送达,加深了惆怅之情。

“常恐山岳游,不反鸾凤群”,流露出对远方之人的担忧,怕其在外游历而难以回归亲友之间。结尾“无厌坐迟人,风雨惊斯文”,则将思念化为等待的坚持,同时又怕风雨惊扰这份情谊,情感真挚而深沉。全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思念之情层层递进,富有感染力。

鲍溶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与羁旅情怀。《怀远人》这首诗从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异乡漂泊时所作。当时交通不便,亲友分别后往往难以及时相见,思乡念亲之情成为许多游子诗作的主题。鲍溶或许在远离家乡和亲友的地方,因秋日景象触发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从而写下这首诗,表达对远方亲友的牵挂与期盼。

作者信息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古诗数量:187名句数量: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