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鸦叫赤光,潮声入宫宫影凉。
火华啼露卷横塘, 金堤四合宛柔扬。
美人荷裙芙蓉妆,柔荑萦雾棹龙航。
采莲一声歌态长,青丝结眼捕鸳鸯。
宫鸦叫赤光,潮声入宫宫影凉。
火华啼露卷横塘, 金堤四合宛柔扬。
美人荷裙芙蓉妆,柔荑萦雾棹龙航。
采莲一声歌态长,青丝结眼捕鸳鸯。
宫中的乌鸦在红光中啼叫,潮声
潮水声传入宫殿,宫殿的影子透着清凉。
火花似的荷花在晨露中绽放,覆盖了横向的池塘,
金色的堤岸四面环绕,草木轻柔地飘扬。
美丽的女子身着荷叶般的裙子,妆容如芙蓉花般艳丽,
柔美的手指像萦绕着雾气,划着龙舟。
采莲时一声歌唱,姿态悠长,
用青丝系在眼上,捕捉鸳鸯。
1. 鲍溶:唐代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融入诗作。
2. 采菱歌:古代民歌的一种,多描绘采菱时的情景和人们的心情,此诗是模拟采菱歌的风格创作的宫廷或贵族游乐场景的诗作。
3. 意象:诗中运用了宫鸦、赤光、潮声、荷花、金堤、美人、鸳鸯等多种意象,通过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优美的画面。
4. 对仗:诗中部分句子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火华啼露卷横塘,金堤四合宛柔扬”,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5. 古代服饰与妆容:诗中“荷裙芙蓉妆”反映了古代女子的服饰和妆容特点,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
《水殿采菱歌》是唐代诗人鲍溶的一首佳作,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美感的画面。
首先,从整体来看,诗歌按照场景的推移和描写对象的转换展开。开头两句描绘了宫殿周边的环境,有宫鸦、红光、潮声,营造出清幽的氛围。接着将目光转向池塘和堤岸,描写了荷花盛开、堤岸环绕、草木飘扬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随后,聚焦于采菱的女子,从服饰、妆容到动作,细致地刻画了她们的娇美与灵动。最后以女子的歌声和捕鸳鸯的活动收尾,充满了生活情趣。
在语言运用上,诗人用词精准生动,如“火华”一词,既写出了荷花的颜色,又赋予了其动态感;“柔荑萦雾”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女子手指的柔美。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这一美好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之美的赞美和欣赏,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愉悦与惬意。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审美观念以及诗歌创作的特点。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水殿采菱图,充满了美感与生活气息。
开篇“宫鸦叫赤光,潮声入宫宫影凉”,通过宫鸦、赤光、潮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既点明了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火华啼露卷横塘,金堤四合宛柔扬”两句,对池塘及周边景物进行了描绘,“火华”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艳丽,“金堤四合”展现出堤岸的环绕之美,“宛柔扬”则赋予了草木动态的美感,画面感极强。
“美人荷裙芙蓉妆,柔荑萦雾棹龙航”聚焦于采菱的女子,对其服饰、妆容和动作进行了细致刻画,“荷裙”“芙蓉妆”突出了女子的娇美,“柔荑萦雾”则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最后“采莲一声歌态长,青丝结眼捕鸳鸯”,以歌声和有趣的活动作结,既写出了女子的活泼灵动,又增添了诗的趣味性,让整个画面更加鲜活。
全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动静结合,将景、人、事完美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鲍溶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与对自然、生活的观察。《水殿采菱歌》描绘了宫中或皇家园林内女子采菱的情景,从诗句中展现的华丽场景和精致生活来看,可能是诗人对宫廷生活或贵族游乐场景的描绘。当时社会相对繁荣,文人有较多机会接触到各种生活场景并将其融入诗作,此诗可能是诗人在感受到此类采菱场景的美好后创作而成,用以赞美这种富有生活气息又带有雅致情调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