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宫,九层金台半虚空。
雕楹璇题斗皎洁, 中有妖姬似明月。
西见洞庭秋镜开,水华百里盘宫来。
越王采女能水戏,仙舟如龙旌曳翠。
羽盖晴翻橘柚香, 玉笙夜送芙蓉醉。
归帆平静君无劳,还从下下上高高。
姑苏宫,九层金台半虚空。
雕楹璇题斗皎洁, 中有妖姬似明月。
西见洞庭秋镜开,水华百里盘宫来。
越王采女能水戏,仙舟如龙旌曳翠。
羽盖晴翻橘柚香, 玉笙夜送芙蓉醉。
归帆平静君无劳,还从下下上高高。
姑苏宫殿,九层金台高耸,一半仿佛置身空中。
雕刻精美的屋柱与玉饰的题额,在阳光下竞相闪耀洁白;宫中美丽的女子,如同明月般皎洁动人。
向西望去,洞庭湖像一面秋夜的明镜展开,百里水光荡漾,环绕着宫殿流淌而来。
越王宫中的宫女擅长水上嬉戏,她们乘坐的仙舟如同游龙,翠绿的旌旗随风摇曳。
羽毛装饰的车盖在晴天里翻动,带着橘柚的清香;夜晚玉笙声悠扬,伴着赏芙蓉的人们沉醉其中。
归航时水面平静,您不必劳心忧虑,只需顺着水流,从低处缓缓驶向高处即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唐诗人鲍溶的《姑苏宫行》,这首诗的编号是10278,核心是描绘姑苏宫殿的壮丽与江南水乡的柔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聚焦“姑苏宫”本身:“九层金台半虚空”告诉我们宫殿很高,像要升到空中;“雕楹璇题斗皎洁”则说宫殿的柱子、匾额都雕刻精美、装饰华丽,连阳光照在上面都显得特别亮,还提到宫里有像明月一样美的女子,这是对宫殿“人”与“物”的初步描写。
中间四句转向“水”:向西看,洞庭湖像打开的镜子,百里波光绕着宫殿流;越王的宫女会在水上玩,船像龙一样动,绿旗子飘着;白天,带羽毛的船盖翻动,能闻到橘柚的香味;晚上,玉笙吹着,大家对着荷花喝酒沉醉,这部分把江南水乡的“水戏”“香气”“音乐”都写出来了,特别热闹。
最后两句是收尾:“归帆平静君无劳”说回去的船很稳,不用操心;“还从下下上高高”既写船顺着水流从低到高走,也呼应开头“九层金台”的高,让整首诗的场景前后呼应。
首先是“画面感强”:诗人用了很多具体的意象,比如“金台”“明月”“秋镜”“龙”“芙蓉”,这些都是我们能想象到的东西,读的时候就像在看一幅画;而且有颜色(翠、芙蓉的粉白)、有味道(橘柚香)、有声音(玉笙),多感官结合,让画面更真实。
其次是“动静结合”:“金台”“秋镜”是不动的,“旌曳翠”“羽盖翻”“玉笙送”是动的,静的场景让宫殿显得庄重,动的场景让水乡显得活泼,一静一动,让整首诗的节奏更舒服。
鲍溶写这首诗,一方面是赞美姑苏的美:宫殿的华丽、湖水的清澈、宫女的灵动,都是江南的特色,体现了他对江南风光的喜欢;另一方面,诗里也藏着一种“闲适”的感觉,结尾“君无劳”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美景里,不用劳累、不用着急,只要享受就好,这也是中唐江南稳定、富庶生活的一种体现。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诗里的文化知识点,比如“姑苏”是现在的苏州,唐代是江南的重要城市;“九层金台”体现了古代宫殿的建筑风格;“水戏”“芙蓉”是江南水乡的典型生活场景,这些知识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诗里的“江南印象”。
《姑苏宫行》以“姑苏宫”为核心,通过空间与场景的转换,展现了宫殿的宏伟与江南水乡的柔美,是一首兼具写景与抒情的七言古诗。
鲍溶是中唐时期诗人,其诗作多涉猎山水、边塞、宫廷等题材,风格清丽,善用华丽意象描绘场景。
姑苏(今苏州)自春秋时期便是吴国都城,唐代时仍是江南富庶之地,宫廷建筑华美,水乡风光独特,是文人墨客常咏诵的对象。此诗《姑苏宫行》聚焦姑苏宫殿的壮丽与江南水景的秀美,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为鲍溶游历江南、途经姑苏时,目睹当地宫殿的奢华景象与水乡的灵动风情,心生感慨而作。
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宫廷与贵族阶层的享乐生活较为盛行,诗中“妖姬似明月”“水戏”“玉笙夜醉”等内容,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江南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既有对姑苏美景的赞美,也暗含对奢华生活的客观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