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宫行

鲍溶 〔唐朝〕

姑苏宫,九层金台半虚空。

雕楹璇题斗皎洁, 中有妖姬似明月。

西见洞庭秋镜开,水华百里盘宫来。

越王采女能水戏,仙舟如龙旌曳翠。

羽盖晴翻橘柚香, 玉笙夜送芙蓉醉。

归帆平静君无劳,还从下下上高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姑苏宫殿,九层金台高耸,一半仿佛置身空中。

雕刻精美的屋柱与玉饰的题额,在阳光下竞相闪耀洁白;宫中美丽的女子,如同明月般皎洁动人。

向西望去,洞庭湖像一面秋夜的明镜展开,百里水光荡漾,环绕着宫殿流淌而来。

越王宫中的宫女擅长水上嬉戏,她们乘坐的仙舟如同游龙,翠绿的旌旗随风摇曳。

羽毛装饰的车盖在晴天里翻动,带着橘柚的清香;夜晚玉笙声悠扬,伴着赏芙蓉的人们沉醉其中。

归航时水面平静,您不必劳心忧虑,只需顺着水流,从低处缓缓驶向高处即可。

  1. 作者相关:鲍溶,中唐诗人,与韩愈、孟郊等有交往,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兼具清丽与豪放,现存《鲍溶诗集》。
  2. 地名文化:姑苏,今江苏苏州,春秋时为吴国都城,因“姑苏台”(吴王阖闾所建)闻名,唐代时是江南文化、经济中心,常出现在唐诗中,如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
  3. 建筑意象:“九层金台”“雕楹璇题”是唐代宫廷建筑的典型描写,“九层”体现古代“高台建筑”的审美,“雕”“璇”(美玉)则反映贵族对建筑装饰的奢华追求,类似意象常见于描写宫殿、皇家园林的唐诗中。
  4. 江南水景意象:“洞庭秋镜”“水戏”“芙蓉”是江南水乡的标志性元素,洞庭湖(此处可能指太湖支流或泛指江南湖泊)、荷花、水上活动共同构成唐诗中“江南水乡”的经典图景,体现唐代江南“水美、景美、生活闲适”的文化印象。
  5. 七言古诗体裁:本诗为七言古诗(七古),句式自由,不严格遵守平仄、对仗,篇幅可长可短,适合铺陈场景、描绘画面,是唐诗中用于写景、叙事的重要体裁之一。
  6. 意象象征:“妖姬似明月”以“明月”喻女子,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比喻,“明月”的皎洁、纯净特质,既突出女子容貌之美,也暗含对其气质的赞美,避免了对女性的低俗描写;“仙舟如龙”则以“龙”喻船,既体现船行的灵动,也暗含对乘坐者(贵族或宫女)身份的暗示。
  • 姑苏宫:位于古姑苏(今江苏苏州)的宫殿,此处代指江南地区富丽的皇家或贵族宫殿。
  • 九层金台:形容宫殿建筑高大华丽,“九层”极言层数之多,“金台”突出装饰的华贵。
  • 雕楹璇题:“雕楹”指雕刻精美的屋柱,“璇题”指用美玉装饰的匾额或屋檐下的题字,均形容宫殿建筑的精巧华美。
  • 斗皎洁:相互比照着显得洁白明亮,“斗”有竞争、比美的含义。
  • 妖姬:此处为褒义,指容貌艳丽、气质出众的女子,非贬义的“妖媚女子”。
  • 洞庭秋镜开:将秋天的洞庭湖比作打开的明镜,形容湖面清澈平静。
  • 水华:指水面上的波光,也可泛指水中的美景。
  • 越王采女:“越王”指古代越国的君主,“采女”是古代宫廷中选拔的宫女,此处代指姑苏宫中擅长水上技艺的宫女。
  • 水戏:指水上的娱乐活动,如划船、游泳、水上歌舞等。
  • 仙舟如龙:将宫女乘坐的船比作游龙,形容船行姿态轻盈灵动。
  • 旌曳翠:“旌”指古代用羽毛或丝绸装饰的旗帜,“曳翠”指翠绿的旗帜随风飘动。
  • 羽盖:指用羽毛装饰的车盖或船盖,是古代贵族出行的华美装饰。
  • 玉笙:指用美玉装饰或制作的笙,是古代一种高雅的吹奏乐器。
  • 芙蓉:此处指荷花,秋季荷花盛开,是江南水景的典型意象。
  • 归帆平静:指返回的船只在平静的水面上航行,无风浪之忧。
  • 君无劳:“君”此处可指观赏景色的人或宫中贵族,“无劳”指无需劳累、不必担忧。
  • 下下上高高:形容船只顺着水流,从低处向高处平稳航行,也暗合“九层金台”的高低层次,呼应宫殿的高耸。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唐诗人鲍溶的《姑苏宫行》,这首诗的编号是10278,核心是描绘姑苏宫殿的壮丽与江南水乡的柔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首诗。

一、先读懂“写了什么”——内容梳理

诗的前两句聚焦“姑苏宫”本身:“九层金台半虚空”告诉我们宫殿很高,像要升到空中;“雕楹璇题斗皎洁”则说宫殿的柱子、匾额都雕刻精美、装饰华丽,连阳光照在上面都显得特别亮,还提到宫里有像明月一样美的女子,这是对宫殿“人”与“物”的初步描写。

中间四句转向“水”:向西看,洞庭湖像打开的镜子,百里波光绕着宫殿流;越王的宫女会在水上玩,船像龙一样动,绿旗子飘着;白天,带羽毛的船盖翻动,能闻到橘柚的香味;晚上,玉笙吹着,大家对着荷花喝酒沉醉,这部分把江南水乡的“水戏”“香气”“音乐”都写出来了,特别热闹。

最后两句是收尾:“归帆平静君无劳”说回去的船很稳,不用操心;“还从下下上高高”既写船顺着水流从低到高走,也呼应开头“九层金台”的高,让整首诗的场景前后呼应。

二、再理解“怎么写的”——手法分析

首先是“画面感强”:诗人用了很多具体的意象,比如“金台”“明月”“秋镜”“龙”“芙蓉”,这些都是我们能想象到的东西,读的时候就像在看一幅画;而且有颜色(翠、芙蓉的粉白)、有味道(橘柚香)、有声音(玉笙),多感官结合,让画面更真实。

其次是“动静结合”:“金台”“秋镜”是不动的,“旌曳翠”“羽盖翻”“玉笙送”是动的,静的场景让宫殿显得庄重,动的场景让水乡显得活泼,一静一动,让整首诗的节奏更舒服。

三、最后想“为什么写”——情感与文化

鲍溶写这首诗,一方面是赞美姑苏的美:宫殿的华丽、湖水的清澈、宫女的灵动,都是江南的特色,体现了他对江南风光的喜欢;另一方面,诗里也藏着一种“闲适”的感觉,结尾“君无劳”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美景里,不用劳累、不用着急,只要享受就好,这也是中唐江南稳定、富庶生活的一种体现。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诗里的文化知识点,比如“姑苏”是现在的苏州,唐代是江南的重要城市;“九层金台”体现了古代宫殿的建筑风格;“水戏”“芙蓉”是江南水乡的典型生活场景,这些知识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诗里的“江南印象”。

《姑苏宫行》以“姑苏宫”为核心,通过空间与场景的转换,展现了宫殿的宏伟与江南水乡的柔美,是一首兼具写景与抒情的七言古诗。

  1. 意象华美,层次分明:开篇以“九层金台半虚空”勾勒宫殿的高耸,“雕楹璇题斗皎洁”细化建筑的精巧,从整体到局部,凸显姑苏宫的奢华;后四句转向水景,“洞庭秋镜”“仙舟如龙”“羽盖橘香”“玉笙芙蓉”,将水、船、香、乐等意象融合,构建出动静结合的江南图景,层次清晰,画面感极强。
  2. 动静结合,视听兼备:诗中既有“金台半虚空”“秋镜开”的静态之美,也有“旌曳翠”“羽盖晴翻”“玉笙夜送”的动态与声响;视觉上有“皎洁”“翠”“芙蓉”的色彩,嗅觉上有“橘柚香”,听觉上有“玉笙”,多感官描写让场景更鲜活,仿佛身临其境。
  3. 情感含蓄,余味悠长:全诗未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宫殿美景、宫女嬉戏、夜宴沉醉的描绘,传递出对姑苏风光的欣赏;结尾“归帆平静君无劳”则暗含闲适恬淡之感,为华丽的场景增添了一丝平和,避免了单纯铺陈奢华的浮艳。

鲍溶是中唐时期诗人,其诗作多涉猎山水、边塞、宫廷等题材,风格清丽,善用华丽意象描绘场景。

姑苏(今苏州)自春秋时期便是吴国都城,唐代时仍是江南富庶之地,宫廷建筑华美,水乡风光独特,是文人墨客常咏诵的对象。此诗《姑苏宫行》聚焦姑苏宫殿的壮丽与江南水景的秀美,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为鲍溶游历江南、途经姑苏时,目睹当地宫殿的奢华景象与水乡的灵动风情,心生感慨而作。

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宫廷与贵族阶层的享乐生活较为盛行,诗中“妖姬似明月”“水戏”“玉笙夜醉”等内容,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江南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既有对姑苏美景的赞美,也暗含对奢华生活的客观描摹。

作者信息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古诗数量:187名句数量: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