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画洞庭歌

鲍溶 〔唐朝〕

江南客,水为乡,舟为宅,能以笔锋知地脉。

闲分楚水入丹青,不下此堂临洞庭。

水文不浪烟不动, 木末棱棱山碧重。

帝子应哀窈窕云,客人似得婵娟梦。

六月火光衣上生,斋心寂听潺湲声。

林冰摇镜水拂簟, 尽日独卧秋风清。

因游洞庭不出户,疑君如有长生路。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这位来自江南的客人,以水为家乡,以船为住宅,能够用画笔知晓大地的脉络。

闲暇时将楚地的江水融入画作之中,不必走下这厅堂就能如亲临洞庭湖一般。

画中水面没有波浪,烟雾也静止不动,树梢高耸分明,青山苍翠浓重。

娥皇、女英应该会为那美好的云彩而哀伤,观画的客人仿佛进入了美好的梦境。

六月的暑热仿佛让衣服上都生出火焰,静心斋戒时却能听到水流缓缓的声音。

林中的冰像摇动的镜子,流水轻拂竹席,整日独自躺卧,感受着清爽的秋风。

因为足不出户就能游览洞庭湖,真怀疑您有长生不老的方法。

1.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对长江洪水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其周边风景秀丽,是历代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

2. 以诗咏画: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诗人通过诗歌赞美画作的艺术成就,描绘画中的景象,表达自己的观感和情感,体现了诗与画的交融。

3. 帝子传说:娥皇、女英为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二妃前往寻找,泪洒斑竹,后投湘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这一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浪漫色彩。

4. 鲍溶:中唐诗人,字德源,其诗多写边塞、山水、咏史等内容,风格俊逸豪放,在当时有一定的名气。

  • 周先生:指擅长画洞庭湖的画家,具体身份不详。
  •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 江南客:指周先生,因其来自江南地区。
  • 地脉:指大地的脉络、气势。
  • 楚水:楚地的江水,洞庭湖一带古属楚地。
  • 丹青:指绘画,丹和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颜料。
  • 木末:树梢。
  • 棱棱:高耸分明的样子。
  • 帝子:指娥皇、女英,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成为湘水女神。
  • 窈窕: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美丽的云彩。
  • 婵娟: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美好的梦境。
  • 火光:形容六月的炎热。
  • 斋心:静心,诚心。
  • 潺湲:形容水流缓慢的样子。
  • :竹席。
  • 长生路:长生不老的方法。

《周先生画洞庭歌》是一首赞美绘画艺术的佳作。诗人首先介绍了画家周先生的背景,点出其擅长描绘洞庭山水的特点。随后,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画作中洞庭湖的景象,从水面、烟雾到树木、青山,无不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精美的洞庭山水图。

在描绘过程中,诗人巧妙地将神话故事融入其中,使画作更具文化底蕴和浪漫气息。同时,通过描写观画时的感受,如在炎热中感受到清凉,突出了画作的感染力。最后,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赞美画家的技艺,认为其画作能让人不出门就领略洞庭风光,甚至怀疑画家有长生之术,既表达了对画家的敬佩,也展现了艺术的强大魅力。

学习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句,还能了解到中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和文化现象,以及洞庭湖一带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这首诗开篇点出周先生的身份和绘画特长,“能以笔锋知地脉”一句高度赞扬了画家对地理形势的精准把握。接着描绘画作中洞庭湖的景象,“水文不浪烟不动,木末棱棱山碧重”,动静结合,将洞庭湖的静谧与山水的苍翠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观者身临其境。

诗中还融入了神话传说和个人感受,“帝子应哀窈窕云,客人似得婵娟梦”,增添了画作的空灵意境;“六月火光衣上生,斋心寂听潺湲声”则通过对比,写出了画作能让人在炎热中感受到清凉,体现了画的神奇魅力。最后以“因游洞庭不出户,疑君如有长生路”作结,再次赞美画家技艺高超,画作出神入化,让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洞庭风光,甚至产生画家有长生之术的遐想,升华了对画家的赞美之情。

鲍溶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对自然、社会的感悟。此诗是为赞美一位周姓画家所画的洞庭湖图而作。当时,绘画艺术在唐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人雅士常常以诗咏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诗人通过对画作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画家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

作者信息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古诗数量:187名句数量:667